
謂避君王之諱。與“私諱”相對。《禮記·曲禮上》:“君所無私諱,大夫之所有公諱。” 鄭玄 注:“辟君諱也。”《禮記·玉藻》:“於大夫所,有公諱,無私諱。凡祭不諱,廟中不諱,教學臨文不諱。” 鄭玄 注:“公諱,若言語所辟先君之名。”
“公諱”是中國古代避諱制度中的一種特定形式,主要涉及對君王及其相關尊稱的避諱。以下是詳細解釋:
公諱指舉國臣民必須遵循的避諱規則,核心是避君王及其父祖的名諱。與“私諱”(家族内部避長輩名諱)相對,公諱具有強制性,適用于全國範圍。
公諱制度反映了古代等級觀念和禮儀規範,通過語言禁忌強化皇權權威。其嚴格程度甚至影響文獻記載,如史書為避諱會改寫前朝年號或人名。
提示:如需了解具體避諱案例或曆史演變,可參考《禮記》相關篇章或權威曆史文獻。
公諱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封建時代皇帝的谥號或尊號。在古代中國,帝王都有自己的君號,用來表示尊貴的身份。
公諱的拆分部首是“八”和“言”,部首八表示八個方向,表示廣泛的意思;部首言表示與說話相關的意思。
公諱的筆畫數為11畫,非常複雜。
公諱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封建社會。皇帝作為統治者,有特殊的稱謂,這個稱謂就是公諱。
公諱的繁體字為「公諱」。
該詞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為「公諱」。
1. 他被賜予了一個莊嚴的公諱。
2. 三皇五帝都有自己獨特的公諱。
公諱不常用于組詞,因為它本身已經是一個具有特殊含義的詞語。
近義詞:谥號、尊號。
反義詞:普通名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