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borne out by ironclad evidence;ironclad details pile up mountain high] 證據确鑿的案件堆積如山。形容犯罪甚多
謂證據确鑿的案件或結論,像山一樣不可推翻。 明 孟稱舜 《鄭節度殘唐再創》第一折:“一任你口瀾舌翻,轆轆的似風車樣轉,道不的鐵案如山。”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胭脂》:“鐵案如山, 宿 遂延頸以待秋決矣。” 梁啟超 《新民說·論生利分利》:“若是乎官吏之分利賊6*民,固已鐵案如山,不容為諱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鐵案如山漢語 快速查詢。
“鐵案如山”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證據确鑿、不可推翻的案件或結論,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成語與典故“南山鐵案”相關,源于唐代官員李元纮堅持依法斷案的故事,後世用“鐵案如山”形容司法公正和證據的絕對性。
以上内容綜合了多個權威來源,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詳細用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古籍或語言學詞典。
《鐵案如山》是中國成語,意思是指案情确鑿,證據十分确鑿,就像山一樣堅不可摧、無可辯駁。
這個成語由四個漢字組成,其中“鐵”是一個獨立的字,而“案”是由“安”和“貝”組成。整個成語共有16個筆畫。
曾經有一位很有聲望的清代學者袁枚寫過《聊齋志異》一書,其中有一則故事講到,明代名将嶽飛在南宋作戰期間,為了保衛國家的利益,在柴桑峒(今江西樂平村)組織抵抗,嶽飛的父親和嶽母也積極參與了這場戰鬥。後來,嶽飛因為被朝廷的權臣秦桧陷害而被殺,當地百姓非常悲痛。在悼念嶽飛的時候,會在嶽父母的墳墓前祭拜,将一塊鐵錘放在嶽母墳墓前象征嶽飛做判官的鐵案。這個故事讓人們想到了鐵案如山這個成語。
在繁體字中,成語《鐵案如山》的“鐵”字寫作“鐵”,筆畫數與簡體相同。而“案”字寫作“檻”,比簡體多了兩個筆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不同于現代。例如,《說文解字》中将“案”字寫作“安+貝”,表示由犁和貝殼組成,整體形狀似一個貝殼上放着一個犁頭。
1. 這個殺人案的證據确實鐵案如山,我們無法為他找到任何的辯解空間。
2. 這個合同上的條款已被籤字蓋章,可以說是鐵案如山,雙方無法撤銷。
鐵證如山、案情确鑿、确鑿無疑
鐵證如山、确鑿無疑、言之鑿鑿
毫無根據、無中生有、無稽之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