胧胴的意思、胧胴的詳細解釋
胧胴的解釋
(1).微明貌。 唐 姚月華 《有期不至》詩:“月落星稀竟不來,煙柳朧朣鵲飛去。”
(2).象聲詞。 清 翟灏 《通俗編·聲音》:“朧朣,疊鼓聲也。《太平禦覽》引樂府作‘朣朧’。”參見“ 朣朧 ”。
詞語分解
- 胧的解釋 胧 (朧) ó 〔朦( (朧)唍 )胧〕.月光不明;.不清楚,模糊。 筆畫數:; 部首:月; 筆順編號:
- 胴的解釋 胴 ò 大腸。 軀幹,整個身體除去頭部、四肢和内髒餘下的部分:胴體。 筆畫數:; 部首:月;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胧胴”是一個較為少見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文獻進行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 微明貌(形容光線微弱):
指天色或景物朦胧微明的狀态,出自唐代姚月華的詩句“月落星稀竟不來,煙柳朧朣鵲飛去”。
- 象聲詞(模拟聲音):
清代翟灏在《通俗編》中解釋為“疊鼓聲”,即連續擊鼓的聲音,與“朣朧”可互換使用。
二、使用辨析
- 古漢語用法:主要見于詩詞或古籍,如描述拂曉微光或鼓聲(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 現代可能的誤用:部分網絡詞典(如)将其解釋為“思維迷糊”,可能與“朦胧”“曚昽”等詞混淆,需謹慎參考。
三、擴展說明
- 字形結構:均為左右結構,“胧”與月光相關,“胴”本義指軀幹或大腸,此處為借音。
- 近音詞區分:避免與“曈昽”(日出漸明)、“朦胧”(模糊不清)等詞混淆。
建議在古籍或文學作品中遇到時,優先參考微明、鼓聲兩類釋義,現代語境建議使用更常見的近義詞替代。
網絡擴展解釋二
胧胴:包含詞義、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段落标題使用h标籤(不要使用h1标籤)
胧胴(lóng dòng)是一個描述模糊、朦胧狀态的詞語。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月”和“冬”,共有13個筆畫。這個詞語的來源比較有趣,最初它是借指漂浮的積雲,後來又引申為形容模糊、不清晰的意象。在繁體字中,胧胴的寫法是"朧胴"。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相對于現代通用的字形,有一些變體和差異。胧胴在古代字書中的寫法多樣,比如《康熙字典》中的寫法為“朧、朤胴”。這些變化主要集中在字的結構上,所以要理解古代對于這個詞的描述需要學習更多的古文字形。
例句
1. 她倚在窗邊,遠望着胧胧的遠山。
2. 他疲憊不堪,思緒胧胧,無法理清頭緒。
組詞
胧胧、胧月、胧胧欲睡
近義詞
模糊、朦胧、渺茫、飄渺
反義詞
清晰、明亮、銳利、清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