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國 時 齊國 人 魯仲連 不滿 秦王 稱帝的計劃,曾說, 秦 如稱帝,則蹈 東海 而死。後以“魯連蹈海”表示甯死而不受強敵******的氣節、情操。 明 許時泉 《武陵春》:“棄禮義而尚有功, 魯連 蹈海;堕名城以殺豪傑, 李耳 出 關 。” 龐樹柏 《朱舜水祠落成征詩敬賦》:“畢竟此生恥 秦 帝,忍學 魯連 蹈海計。”參見“ 魯連 ”。
“魯連蹈海”是一個曆史典故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甯死也不屈從于強敵的崇高氣節。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成語出自《戰國策·趙策三》,講述戰國時期齊國高士魯仲連(又稱魯連)的事迹。當時秦軍圍攻趙國邯鄲,魏國派使者勸趙王尊秦王為帝以求自保。魯仲連堅決反對,表示若秦稱帝,自己甯願“蹈東海而死”也不屈服,最終說服趙國放棄妥協。
需注意與單純“蹈海”區别:普通“蹈海”可能指官吏橫征暴斂(如部分内容),但“魯連蹈海”特指氣節行為,不可混淆。
連戰曾引用此典:“魯連蹈海,義不帝秦”,強調家族傳承的抗争精神。
若需進一步了解《戰國策》原文或相關詩詞,可查閱标注的文獻來源。
《魯連蹈海》是一句成語,意指忠于正義或為了信念而不惜犧牲自己。它主要用來贊美或描述一個人在面臨艱難困苦的情況下不屈不撓,甯願不顧生命安危也要堅守原則。
《魯連蹈海》這個成語可以拆分為以下部首和筆畫:
部首:魚(三點水)
筆畫:魯(11畫)連(7畫)蹈(16畫)海(13畫)
《魯連蹈海》這個成語的來源以及是否有繁體寫法尚無确切資料,而現代漢字在簡化過程中大多取消了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些不同。在古代漢字中,魯字有左右結構,而蹈字則有邊框。
這是一個使用《魯連蹈海》的例句:
他們為了保護家園,在面對惡勢力時毫不猶豫,魯連蹈海,甯死不屈。
一些與《魯連蹈海》相關的詞彙:
組詞:
- 魯莽:指行事魯莽冒失,不經深思熟慮。
- 連綿:指連綿不斷,沒有中斷。
- 蹈厲以安:意指堅守原則,即使面臨壓力或困難也要行動。
- 海納百川:比喻胸懷寬廣、接納各種不同的思想觀點。
近義詞:
- 叱咤風雲:形容人物威風凜凜,無所畏懼,不屈不撓。
- 甯死不降:指甯願死亡也不屈服或投降。
反義詞:
- 守株待兔:指被動等待好機會,不采取主動行動。
- 畏首畏尾:指因膽小或害怕不敢采取行動。
需要注意的是,近義詞和反義詞并不意味着詞語完全相同或相反,隻是在表達某種特定的情感或行為上有相似或相反的傾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