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石劫的意思、石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石劫的解釋

佛教語。《大智度論·初品》記佛以譬喻說劫義,謂有四千裡石山,長壽人每百年持細軟衣一來拂拭,大石山盡,劫故未盡。後因以稱不能以時、日、月、年計算的時間量。 宋 陸遊 《小憩長生觀飯已遂行》詩:“人間空石劫,物外自壺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石劫是佛教術語中用于描述極漫長時間的比喻概念,其核心含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以磐石的消磨比喻劫波(梵語kalpa,即“劫”)的時間長度。具體指一座方圓四十裡的巨石,每百年由天人用輕衣拂拭一次,直至巨石被完全磨滅,方為一劫。此概念凸顯了佛教宇宙觀中“劫”的不可思議之久遠。

二、引申義與文化内涵

  1. 時間象征

    石劫是佛教“住劫”中的災難周期之一,與火災劫、水災劫、風災劫并稱“四劫”,代表世界成住壞空的循環規律。

  2. 無常觀體現

    通過磐石從存在到消逝的過程,隱喻萬物終歸壞滅的無常本質,如《法苑珠林》所言:“石劫者,表堅固終歸于盡”。

  3. 修行警策

    佛經常以石劫對比人生短暫,勸勉修行者精進不懈。如《大智度論》雲:“石劫尚可量,生死不可計”。

三、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漢譯佛典,如:

四、權威參考來源

  1.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石劫”詞條
  2.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第三冊“劫”章節
  3. 《法苑珠林校注》(中華書局版)卷三·劫量篇

以上釋義綜合佛教經典原義及權威辭書考據,完整诠釋了“石劫”作為時間隱喻的哲學内涵與文化背景。

網絡擴展解釋

“石劫”是一個具有佛教哲學背景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析:

  1. 佛教時間觀中的“石劫”
    源自《大智度論·初品》的經典比喻:假設有一座四千裡高的石山,每隔一百年,一位長壽者用細軟衣拂拭一次,直到将整座石山磨盡,而這段時間僅為一“劫”的極小部分。這形象地說明“劫”作為佛教時間單位之漫長,遠超人類日常認知的年月範疇,用以表達宇宙循環中無法計量的宏大時間尺度。

  2. 文學與引申含義
    宋代陸遊在《小憩長生觀飯已遂行》中寫道:“人間空石劫,物外自壺春”,此處“石劫”被用來反襯人世間的短暫與超然境界的永恒。部分文獻(如)将其引申為“自然災害或困境”的象征,但此用法較少見于權威佛教經典,可能為後世文學化解讀的衍生。

該詞核心仍圍繞佛教對無限時間的哲學诠釋,文學中則借其宏大意象表達對生命、時空的思考。若需深入探究,可參考《大智度論》原文或相關佛學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阿谀順旨奔離部阙材譽差不多尺錦傳通刺鼻次将從廣單危分傳蜂出噶嘣篙人觥飯荷累洪荒化石溷圊見笑疾雷将金瑣碎吉人積直鞙佩局任舉指科目人孔情周思寇萊狂闇苦尅鄰睦雒陽生目下十行納級盤賣輕脃輕裘清籞驅肥诎彊日甚一日舍奠盛隆折衷石碉肅正桃花紙鐵豸鹈翼桐馬未成年人尉律學溫瓜忤慢無事邪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