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豸冠。古代禦史等執法官吏戴的帽子。冠之柱卷系鐵鑄成,故稱。 明 無名氏 《鳴鳳記·鄢趙争寵》:“牙牌紫綬兩垂腰,鐵豸金章逞貴豪。”參見“ 獬豸冠 ”、“ 柱卷 ”。
“鐵豸”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執法官吏佩戴的特定冠飾。以下是詳細解釋:
鐵豸指古代禦史等執法官員所戴的帽子(即“豸冠”),其冠頂的柱狀裝飾(柱卷)由鐵鑄成,故得名。這種冠飾是官職身份與執法權威的象征。
詞源關聯
文獻記載
明代戲曲《鳴鳳記·鄢趙争寵》中曾出現“鐵豸金章”的描述,印證了其作為官場身份标志的用途。
鐵豸體現了古代司法體系對“剛正不阿”的追求,鐵鑄材質暗喻執法者需如鐵般堅毅公正,而獬豸元素則強化了辨明善惡的職能屬性。
該詞屬于生僻古語,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研究。由于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進一步查閱《中國古代官制辭典》等專業資料核實細節。
《鐵豸》是一個漢語詞彙,形容一個人非常剛強、堅硬。原指古代工具上用來刻削木材的鐵質刀具,後來引申為形容一個人的性格強硬,毫不妥協。
《鐵豸》的拆分部首是金(鉚釘)和⻉(血字旁),部首組合的意義為“鐵”。它的筆畫數為10畫。
《鐵豸》一詞源于古代的文字。在中國古代,由于當時的工具制造水平有限,所以木工、石匠等職業常常使用鐵豸來刻削木材、石材等。後來,人們将“鐵豸”作為一個象征力量、堅固、堅毅的詞語。
《鐵豸》的繁體字為「鐵豸」。
在古代,「豸」的寫法不同于現代。古時候寫作「豸」的字形,左右兩邊也都有“|”,類似現代的「」的樣子。
1. 他的性格像鐵豸一樣堅定不移。
2. 面對困境,他展現出了真正的鐵豸精神。
3. 堅守原則是他的鐵豸。
組詞:鐵石心腸、鐵闆一塊、鋼筋鐵骨
近義詞:堅決、剛毅、果斷
反義詞:軟弱、妥協、優柔寡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