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郊甸的意思、郊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郊甸的解釋

(1).城邑外百裡及二百裡之内。泛指郊畿。《左傳·昭公九年》:“伯父 惠公 歸自 秦 ,而誘以來,使偪我諸 姬 ,入我郊甸,則 戎 焉取之。” 杜預 注:“邑外為郊,郊外為甸。”《後漢書·南匈奴傳論》:“﹝ 孝武 ﹞有志 匈奴 ,赫然命将,戎旗星屬,候列郊甸,火通 甘泉 。” 李賢 注:“列置候兵於近郊畿。”

(2).泛指城外郊區。 晉 潘嶽 《在懷縣作》詩之二:“登城望郊甸,遊目歷朝寺。” 唐 高適 《别韋五》詩:“夏雲滿郊甸,明月照河洲。” 張懷奇 《頤和園詞》:“輦轂倉皇深夜走,郊甸飢民不如狗。”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郊甸”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具體體現,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釋

  1. 基本含義
    “郊甸”主要指城邑外圍的區域,具體分為兩層:

    • 狹義:指城邑外百裡至二百裡的範圍,屬于“郊畿”(都城周邊的行政區域)。
    • 廣義:泛指城外的郊區,即都城或城市的周邊地帶。
  2. 詞源解析

    • 根據《左傳》注疏,“郊”指城外,“甸”指郊外,合稱“郊甸”,即國都附近的區域。
    • 例如《左傳·昭公九年》提到“入我郊甸”,杜預注釋為“邑外為郊,郊外為甸”。

二、文學與曆史應用

  1. 詩文中的使用

    • 晉代潘嶽《在懷縣作》詩:“登城望郊甸,遊目曆朝寺”。
    • 唐代高適《别韋五》詩:“夏雲滿郊甸,明月照河洲”。
    • 清代張懷奇《頤和園詞》:“郊甸饑民不如狗”。
  2. 曆史記載

    • 《後漢書》描述漢武帝防禦匈奴時“候列郊甸”,即在都城近郊布防。
    • 北魏平城(今大同)的城牆結構提到“京畿設塞圍,郊甸築長城”。

三、現代用法與總結

  1. 現代語境
    “郊甸”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常見于古文研究或文學作品,含義仍指向“城郊”或“都城周邊區域”。

  2.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郊畿、郊野、城郊。
    • 反義詞:城區、都邑。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左傳》《後漢書》及唐代詩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郊甸

郊甸是指城市周邊地區的鄉村或城市邊緣地帶,一般指距離城市中心較近的地方。郊甸一詞由“郊”和“甸”兩個部分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郊甸的部首分别是“阜”和“田”,部首的位置在字的左邊。它們的筆畫數分别是7畫和5畫。

來源及繁體

郊甸一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出現在《周禮·秋官·士》:“都城郊甸科第之邑也。”表示指作為京城周圍行政管轄的一個地方。在繁體字中,郊甸的寫法跟簡體字保持一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隨着時代的變遷而有所變化。然而郊甸一詞的寫法在古代與現代基本保持一緻,沒有明顯的變化。

例句

1. 我住在城市的郊甸,既能享受鄉村的甯靜又能方便去市區。

2. 郊甸的風景優美,吸引着很多人來這裡度假。

組詞

郊甸區、郊甸風情、郊甸生活、郊甸景觀

近義詞

城郊、城鄉結合部、都市邊緣、城市邊緣地帶

反義詞

市區、城市中心、都市區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