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的風骨。 唐 孟郊 《戲贈無本》詩之一:“詩骨聳 東野 ,詩濤湧 退之 。” 金 元好問 《王黃華墨竹》詩:“ 雪溪 仙人詩骨清,畫筆尚餘詩典刑。” 胡懷琛 《次韻和漱岩并示堅白》:“市樓不識炎天熱,自笑平生詩骨寒。”
“詩骨”是一個文學批評術語,主要含義及解釋如下:
“詩骨”指詩歌的風骨,即作品内在的剛健氣韻和精神力量,強調詩歌在思想、情感表達上的力度與格調。這一概念與“詩眼”(詩中關鍵詞)共同構成對詩歌核心要素的評價體系。
“詩骨”強調詩歌的精神内核與藝術力度,是傳統詩學中評價作品氣質的重要維度。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詩品》《戲贈無本》等原文或權威文學評論。
《詩骨》是一個詞彙,用于形容一篇詩歌所具備的深邃和獨特之處。它指的是詩歌中所蘊含的靈魂和精髓,以及通過詩歌所傳遞的情感和哲理。一個具有詩骨的詩歌,通常能夠觸動人心,表現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詩骨》由兩個漢字組成:詩(shi)和骨(gu)。
詩字的部首是讠,拼音為shi,它的總筆畫數為10。
骨字的部首是骨,拼音為gu,它的總筆畫數為9。
《詩骨》一詞的出處并不明确,但它常用于文學評論和藝術領域。這個詞彙體現了中國古代文人對詩歌的推崇和欣賞。
在繁體字中,詩骨被寫作「詩骨」。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詩骨」可能會有不同的寫法和書寫規範。然而,在現代漢字标準化的情況下,「詩骨」的寫法以簡化字為主流。
以下是幾個使用「詩骨」的例句:
1. 這首詩歌展現了作者深沉的詩骨。
2. 這篇散文具有一種獨特的詩骨。
3. 她的詩作總是能夠觸動人心,因為她懂得如何賦予詩骨。
組詞:
- 詩人
- 詩意
- 詩篇
- 詩詞
- 詩情
- 骨氣
- 骨幹
- 骨感
近義詞:
- 詩性
- 詩意
- 詩味
- 詩情
- 詩脈
反義詞:
- 俗骨
- 文骨
- 平庸
- 乏味
- 粗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