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骨的意思、诗骨的详细解释
诗骨的解释
诗的风骨。 唐 孟郊 《戏赠无本》诗之一:“诗骨耸 东野 ,诗涛涌 退之 。” 金 元好问 《王黄华墨竹》诗:“ 雪溪 仙人诗骨清,画笔尚餘诗典刑。” 胡怀琛 《次韵和漱岩并示坚白》:“市楼不识炎天热,自笑平生诗骨寒。”
词语分解
- 诗的解释 诗 (詩) ī 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 * 感:诗歌。诗话(a.评论诗人、诗歌、诗派以及记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作;b.古代说唱艺术的一种)。诗集。诗剧。诗篇。诗人。诗章。诗史
- 骨的解释 骨 ǔ 人和脊惟动物身体里面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胳(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刵 )。 像骨的东
专业解析
"诗骨"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学理论内涵的古典诗学术语,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含义:
一、核心释义
指诗歌内在的精神气骨与刚健风骨。它强调诗歌应具备:
- 思想力度:承载深刻的社会关怀、人生哲理或高尚情操,如陈子昂倡导的"汉魏风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 情感真淳:抒发真挚、刚直、不矫饰的情感,如钟嵘《诗品》评刘琨"自有清拔之气"。
- 语言刚健:文辞质朴劲健,避免浮艳柔靡,体现"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文心雕龙·风骨》)。
二、文学理论中的体现
- 风骨论的核心:与"风"(情感感染力)并列为诗歌美学标准。"风"偏重情志的感化力,"骨"侧重思想内容的刚正与表达的凝练有力(参考《文心雕龙·风骨》理论体系)。
- 对抗形式主义:针对六朝绮靡文风,唐代革新派诗人(如李白"蓬莱文章建安骨")主张恢复建安诗歌的骨力遒劲。
- 人格的投射:古人认为"诗品即人品","诗骨"常映射诗人刚直不阿的品格,如苏轼评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书李简夫诗集后》),其诗亦具清峻之骨。
三、历史应用与评价
- 建安风骨:曹操《蒿里行》、曹植《白马篇》等,以悲悯情怀与刚健语言展现时代精神,被后世视为"诗骨"典范(严羽《沧浪诗话》)。
- 批评标准:清代刘熙载《艺概》称:"太白长于风,少陵长于骨",区分李白诗的飘逸情韵与杜甫诗的沉郁刚健。
- 创作追求:袁枚《随园诗话》主张"作诗不可无骨",反对"骨柔脆,色甜俗"之作。
权威参考来源:
-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古典文论奠基)
- 钟嵘《诗品》(品评诗人风格)
- 严羽《沧浪诗话》(诗学理论集成)
- 刘熙载《艺概》(文艺批评专著)
- 袁枚《随园诗话》(清代诗论代表)
网络扩展解释
“诗骨”是一个文学批评术语,主要含义及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诗骨”指诗歌的风骨,即作品内在的刚健气韵和精神力量,强调诗歌在思想、情感表达上的力度与格调。这一概念与“诗眼”(诗中关键词)共同构成对诗歌核心要素的评价体系。
二、历史用例与出处
- 唐代诗人孟郊在《戏赠无本》中写道:“诗骨耸东野,诗涛涌退之”,以“诗骨”形容贾岛(字东野)诗歌的刚健风骨。
- 金代元好问评价王黄华的墨竹画时,用“诗骨清”形容其诗画中透出的清峻气质。
- 现代学者胡怀琛则以“诗骨寒”表达对自身诗歌风格的反思。
三、相关延伸
- 陈子昂的别称:部分资料提到唐代诗人陈子昂被称为“诗骨”,但此说法多见于现代网络内容,古典文献中未明确记载,需谨慎考据。
- 与“建安风骨”的关联:钟嵘《诗品》评曹植“骨气奇高”,虽未直接使用“诗骨”一词,但体现了相似的美学标准。
四、总结
“诗骨”强调诗歌的精神内核与艺术力度,是传统诗学中评价作品气质的重要维度。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诗品》《戏赠无本》等原文或权威文学评论。
别人正在浏览...
跋队斩豹子马鞭辟入里偪介齿甘乘肥串联出爵触殃鹾政捣动点中断根绝种短撅撅断烂督笞读数语句发众甘寝宫后刮骨盐国步鸿宫简调驾鹊截拨解释界外球经房靖绥禁乐击唾壶九川絶众隽雅看循课议掳抢履中麦稭暝霭瞑闻鸣玉摸不着边幕殿镍钢排号器能日久三个世界山籁石流收监睡相斯德哥尔摩耸惥贪嘴天生透水顽傲懈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