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子·外物》:“儒以《詩》、《禮》發冢。大儒臚傳曰:‘東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儒(而)以金椎控其頤,徐别其頰,無傷口中珠!’”後以“口珠”比喻詩詞佳句。 明 馮夢龍 《古今譚概·苦海》:“剝取他人口珠,是盜儒也!”
“口珠”在現行權威漢語辭書中暫未作為獨立詞條收錄。根據漢語構詞規律及語義分析,“口”指口腔或言語,“珠”可指珍珠、圓粒狀物或珍貴事物,組合後存在以下可能含義方向:
建議使用者核實具體語境,或咨詢方言研究機構(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獲取精準釋義。
“口珠”是一個源自《莊子·外物》的典故性詞彙,其含義與古代文學創作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典故出處
該詞出自《莊子·外物》篇,描述儒生盜墓時發現死者口中含珠的情節。大儒與小儒通過《詩》《禮》的禮儀僞裝盜墓行為,最終用金椎敲開死者下颌取珠,且強調“無傷口中珠”。這一場景被後世引申為對佳句的比喻。
比喻意義
“口珠”特指詩詞中的精妙佳句,如同死者口中珍貴的珍珠,需通過巧妙手段(如文學創作)獲取而不損其價值。明代馮夢龍在《古今譚概·苦海》中曾用“剝取他人口珠,是盜儒也!”批判剽竊行為,進一步強化了這一意象。
文學引用
該詞多見于古典文學評論,用于形容他人詩句的精妙,或暗喻對他人文學成果的借鑒與化用。需注意其使用常含褒貶雙重色彩:既贊佳句珍貴,亦可能諷刺不當挪用。
“口珠”以盜墓取珠的荒誕故事為背景,生動比喻詩詞創作中珍貴而需謹慎對待的佳句,是中文裡兼具文學性與批判性的特殊詞彙。
頒政閉門覓句不兩立布露參從孱顔篡據倒産倒裝句颠日典視調品耑意風榻伏伏帖帖負下栝子松顧影弄姿豪竹黑蒼蒼砉劃夾徑谏詞計冊借商籍夫榘度六六鸾裙躶形稑穜祃禂曼哈頓馬哨蒙稚女紅配割潛行遷塟僑舊青艾青祝羣噪如火燎原少亡師尊舒舒服服訟棠蒜條金隨奉隨意素鱗天拔田積鐵叉尾巴難藏違撓烏紗帢象主息交絕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