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地記的意思、地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地記的解釋

有關地理的記載。《南史·任昉傳》:“ 昉 撰雜傳二百四十七卷,地記二百五十二卷,文章三百三十卷。” 宋 曾鞏 《南軒記》:“下至兵權曆法,星官藥工,山農野圃,方言地記,佛老所傳,吾悉得於此。”據 清 何焯 《義門讀書記》“藥”應作“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地記是古代中國特有的地方性文獻體裁,又稱“地志”或“地理記”,主要記載特定區域的地理、曆史、人物、風俗、物産等内容,具有早期地方志的性質。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以下四點:

  1. 地理空間記錄

    以特定地域(如州、郡、縣、山川)為記述單元,詳細描述其疆域範圍、山川地貌、城邑聚落、關隘津梁等自然與人文地理景觀。例如《三秦記》專述關中地區,《荊州記》聚焦荊楚之地。

  2. 曆史人文彙編

    除地理信息外,常包含該地區的曆史沿革、重要事件、名人轶事、先賢祠廟、民間傳說等,兼具史料價值。如《會稽記》收錄越地曆史人物事迹。

  3. 風物百科輯錄

    記載地方特産、動植物資源、水利工程、民情風俗、方言歌謠等,反映區域社會經濟生活。如《南方草木狀》詳述嶺南物産。

  4. 方志雛形文獻

    作為漢魏六朝時期方志發展的早期形态,“地記”為唐宋成熟方志體例奠定基礎。其内容雖較後世方志簡略,但已具備“地域性”“綜合性”特征,是研究古代曆史地理與文化的重要原始文獻。

學術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地記”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解釋,以下是綜合相關信息的詳細說明:

  1. 基本釋義
    指有關地理的記載,屬于古代文獻類别。内容涵蓋山川、風土、物産、人物等,是早期方志編纂的雛形形式。例如《南史·任昉傳》記載任昉曾編撰地記二百五十二卷,宋代曾鞏的《南軒記》也提及“方言地記”。

  2. 曆史背景與特點

    • 起源于漢代,盛行于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仍有編纂但逐漸式微。
    • 門類尚未完善,早期側重地理或人物記載(如“郡書”),後期内容擴展至地方文化、佛老學說等。
  3. 其他語境含義

    • 個别文獻中可能作為成語使用,比喻“深刻印象”,但此用法較少見。
    • 部分字典将其拆解為“地”與“記”的單獨釋義,但更權威的方志研究支持其作為專有名詞的整體含義。

建議在學術或曆史文獻中優先采用“地理記載/早期方志”的解釋。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南史》《曾鞏文集》等古籍或地方志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阿屈被褥冰上人刺啦湊膽子大概齊地戲鍛湅繁朵芳詞泛婚附奉婦姑贛州市閣手貫例函生橫沖直撞合穎滑稽劇黃虞花縣混說架疊膠膠精擇及早镌錯居守忾憤空谷跫音蠟丸帛書漣洳曆曆魯魯冒冒冒尖戶貌是心非眇跛篾折子搦朽磨鈍剽剟鉛墨情爽窮哥們傷風敗化上陽宮射鹄深尅談圓説通逃降搨翼通天狐退磨危懔委綴伍長鸮鳥生翼消澤忻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