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輯甯 ”。 1.安撫,安定。《書·湯诰》:“俾予一人,輯寧爾邦家。” 唐 白居易 《除薛平鄭滑節度制》:“爾宜式遏四封,輯寧百衆。”《明史·宦官傳一·張永》:“於是 英國公 張懋 ,兵部尚書 王敞 等,奏 永 輯寧中外,兩建奇勳。”
(2).和平安甯。《晉書·隱逸傳·索襲》:“今四表輯寧,将行鄉射之禮。” 唐 李德裕 《賜回鹘可汗書》:“冀令彼國從此輯甯,豈不謂去危就安轉禍為福?” 明 張居正 《請蠲積逋以安民生疏》:“民心固結,邦本輯寧。” 清 陳夢雷 《李葆甫傳》:“國朝定鼎, 閩 以海濱輯寧,未幾而 永春 、 德化 諸縣,篁谷深險,萑苻嘯聚,掠居人以要重賂,有司莫之禁也。”
“輯甯”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安撫,安定(動詞)
和平安甯(形容詞)
“輯甯”一詞多用于古代文獻,兼具治理行動與狀态描述的雙重含義,常見于政治、曆史文本中。其核心思想是通過有效管理實現社會和諧,這一概念至今仍可引申為對穩定與秩序的追求。
《輯甯》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整理、收集和平靜。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左邊的部首為“宀”(寶蓋頭),右邊為“甯”(宀字頭加“心”)。它的拼音是“jí níng”。
《輯甯》的部首是“宀”(寶蓋頭),它包含3個筆畫。右邊的部分是“甯”(宀字頭加“心”),它包含8個筆畫。整個字共計11個筆畫。
《輯甯》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字,是現代漢字的簡化字。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積寧」或「積寧」。
在古時候,寶蓋頭的字頭被稱為“寶蓋”,而現代稱之為“宀”。古代漢字中,字頭寫為“宀”,字尾寫為“心”。
1. 他花了很多時間來輯甯他的收藏品。
2. 這個圖書館努力将各種書籍收集起來進行輯甯。
1. 整甯:整理并平靜的意思。
2. 收甯:整理并安定的意思。
整理、收集、安靜
混亂、散亂、吵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