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utensils]∶指器皿用具
器用什物
(2) [weapon and farm implements]∶兵器與農具
阜其財求而利其器用。——《國語》
(3) [ability]∶才具;才幹
有膽略器用
(4) [talent]∶比喻人才
國家之器用也。——漢· 王褒《聖主得賢臣頌》
(1).器皿用具。《書·旅獒》:“無有遠邇,畢獻方物,惟服食器用。”《尉缭子·原官》:“程工人,備器用,匠工之功也。”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二》:“司徒 鄭貞公 ,每在方鎮公廳,陳設器用,無不精備。” 許地山 《無憂花》:“她所受的教育使她要求都市底物質生活,喜歡外國器用。”
(2).兵器與農具。《國語·周語上》:“先王之於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財求而利其器用。” 韋昭 注:“器,兵甲也;用,耒耜之屬也。”
(3).專指武器或農具。《尉缭子·制談》:“便吾器用,養吾武勇,發之如鳥擊,如赴千仞之谿。”此指武器。 漢 桓寬 《鹽鐵論·禁耕》:“器用不便,則農夫罷於壄而草萊不辟。” 唐 柳宗元 《钴鉧潭西小丘記》:“即更取器用,剷刈穢草,伐去惡木,烈火而焚之。”此指農具。
(4).比喻人才。 漢 王褒 《聖主得賢臣頌》:“夫賢者,國家之器用也。”
(5).才具,才幹。《三國志·吳志·蔣欽傳》“ 盛 ( 徐盛 )常畏 欽 因事害己,而 欽 每稱其善” 裴松之 注引 晉 虞溥 《江表傳》:“ 盛 忠而勤彊,有膽略器用,好萬人督也。”
(6).重用;使用。 晉 袁宏 《後漢紀·章帝紀下》:“ 寵 ( 陳寵 )奉事先帝,深見委任。若以歲月言之,宜蒙受功勞之報;以才量言之,應受器用之賞,不可以機微之故,以傷輔政之德。” 宋 範仲淹 《上時相議制舉書》:“國家勸學育材,必求為我器用,輔我風教。”
"器用"一詞在漢語中具有雙重語義維度,既承載物質器具的實用價值,又蘊含器物制作的文化智慧。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該詞主要包含以下内涵:
一、物質器具範疇 指代日常生産生活中具有實用功能的工具與器具系統。《說文解字》釋"器"為"皿也",段玉裁注曰"器謂凡器可用者",強調其功能性本質。具體包括:
二、工藝制作範疇 指代制作器物的技藝标準與質量要求。《考工記》記載"審曲面勢,以饬五材,以辨民器",強調器物制作需遵循材料特性和形制規範。具體體現為:
三、哲學延伸義 在道家思想中衍生出"大器免成"(《老子》四十一章)的哲學命題,喻指最高境界的器物超越具體形态,體現中國哲學"技進乎道"的思維特征。
“器用”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器皿用具
指日常使用的器具或工具,如《國語》中提到的“阜其財求而利其器用”,此處“器用”即代指生活或勞動所需的各類用具。
兵器與農具
在曆史文獻中常特指武器和農業工具。例如《國語·周語上》中“利其器用”的“器”指兵器,“用”指農具。
才幹或能力
形容人的才能,如“有膽略器用”指具備膽識和才幹。王褒《聖主得賢臣頌》中“國家之器用”也比喻人才的重要性。
重用或使用
作動詞時表示對人才或物品的任用,如《尉缭子·原官》提到的“備器用”即強調對工具的合理配置。
日語借義
在日語中,“器用(きよう)”引申為靈巧、機敏,但此義項較少用于中文語境。
該詞核心含義圍繞“工具”和“才能”展開,既指具體器物,也用于抽象比喻。需注意不同文獻中的具體指向,如《國語》側重工具,《聖主得賢臣頌》則偏向人才。
鼇裡奪尊闆斧半殖民地寶子不冷不熱慘黯齒頰生香楚學撢塵會墊補頂戴鬥峻放頓發祥飛行紛紛揚揚鳳狂龍躁奉為至寶分解反應赴官卦資鶴沙淮濆黃虀白飯晦黯接境進讒害賢靜德鸠占鵲巢棘下殼物硱磳連山氏烈夏靈境率錢謀野黏度派勢攀光被褐懷玉挈挈勤母求退诎柔阮林嚅唲乳雉三宿戀山閣蜃醢深受瘦括括束帶說來話長屬絲踏凳天津橋刓鈍消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