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氣消沉,行為放縱。 宋 範成大 《次韻慶充避暑水西寺》:“脫帽飛羽觴,頽放解天刑。”《宋史·陸遊傳》:“ 範成大 帥 蜀 , 遊 為參議官,以文字交,不拘禮法,人譏其頽放,因自號 放翁 。” 清 龔自珍 《與吳虹生書》之十二:“而弟頽放無似,往來 吳 越 間,舟中之日居多。” 林之夏 《行路難》詩之四:“一夢落江湖,萬緣盡頽放。”
"頽放"(也寫作"頹放")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典的詞彙,其核心含義為:
基本釋義 指人因志氣消沉而行為放縱,常帶有消極色彩,多用于形容精神與行為雙重失序的狀态。
出處與用法
曆史溯源
最早見于宋代文獻,如範成大《次韻慶充避暑水西寺》中"頽放解天刑",形容文人超脫禮法的放達狀态,此時尚含中性意味。
貶義化演變
至南宋《宋史·陸遊傳》記載"人譏其頽放",已帶有社會批判色彩,暗指陸遊不拘禮法的行為遭非議,陸遊因此自號"放翁"以自嘲。
清代延續
龔自珍在書信中用"頽放無似"自述漂泊心境,林之夏詩句"萬緣盡頽放"則深化了詞義中的頹廢感,體現近代文人的苦悶。
文化關聯
該詞常見于古代文人自我抒懷或他人評價,既反映傳統禮教對行為規範的約束,也體現文人在失意時通過放浪形骸表達精神抗争的矛盾性。
《頽放》這個詞是指花朵凋謝、枯萎。它描繪了生命的衰敗和結束,常用于表達事物的枯萎以及結束的狀态。
《頽放》這個詞由“亻”、“亠”、“乄”、“又”、“艹”、“灬”、“方”、“又”共八個部首構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6。
《頽放》這個詞的來源并沒有明确出處。繁體字形為「頹放」。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頽」這個字的上部字形為「頹」,表示殘缺的樣子;中間的「丑」部分表示丑陋;下面的「攵」部分為旁手部分,表示打擊。整體上,它的古漢字寫法形象地描繪了凋謝的狀态。
「放」這個字在古代的寫法和現代基本一緻。
1. 秋花在霜後漸漸頽放,散發着一股苦澀的香氣。
2. 歲月的流逝,讓曾經繁華的城市逐漸頽放。
1. 盛開:與頽放相反,指花朵綻放開來。
2. 枯萎:與頽放意思相近,指植物、花朵等失去活力、失去生機。
3. 凋謝:指花朵逐漸枯萎和脫落。
1. 凋零
2. 夢斷
3. 枯落
1. 盛開
2. 茁壯
3. 繁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