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頽放的意思、頽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頽放的解釋

志氣消沉,行為放縱。 宋 範成大 《次韻慶充避暑水西寺》:“脫帽飛羽觴,頽放解天刑。”《宋史·陸遊傳》:“ 範成大 帥 蜀 , 遊 為參議官,以文字交,不拘禮法,人譏其頽放,因自號 放翁 。” 清 龔自珍 《與吳虹生書》之十二:“而弟頽放無似,往來 吳 越 間,舟中之日居多。” 林之夏 《行路難》詩之四:“一夢落江湖,萬緣盡頽放。”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頹放,漢語複合詞,由“頹”與“放”二字構成。《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義為“頹唐放縱,不拘禮法”,多用于形容人的精神面貌與行為狀态。該詞最早見于《晉書·謝靈運傳》:“靈運因父祖之資,生業甚厚,性奢豪,車服鮮麗,衣裳器物多改舊制,世共宗之,鹹稱謝康樂也。遂肆意遨遊,所至辄為詩詠以緻其意,文章之美與顔延之為江左第一。縱橫俊發過于延之,深密則不如也。頹放自任,朝廷唯以文義處之,不以應實相許。”

語源學角度分析:“頹”本義為崩塌,《說文解字》注“秃皃”,引申為衰敗、萎靡;“放”在《康熙字典》中有“縱也”“逐也”二義,此處取“縱情”之意。二字組合後形成新的語義場,特指士人階層在特定曆史背景下表現出的矛盾生存狀态,既包含消極避世的情懷,又帶有突破禮教束縛的個性張揚。

該詞在文學批評領域具有特殊意涵。《中國大百科全書》指出,魏晉名士的“頹放”實為“對禮法社會的消極抵抗”,如《世說新語》載劉伶“脫衣裸形在屋中”,自謂“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裈衣”,正是頹放精神的典型表現。這種文化現象與當時盛行的玄學思潮密切相關。

現代漢語使用中,“頹放”多用于文藝批評語境,形容創作主體既保持藝術追求又放棄社會責任的雙重特質。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列為書面語詞,強調其蘊含的“放任自流而不求進取”的貶義色彩。

網絡擴展解釋

"頽放"(也寫作"頹放")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典的詞彙,其核心含義為:

基本釋義 指人因志氣消沉而行為放縱,常帶有消極色彩,多用于形容精神與行為雙重失序的狀态。

出處與用法

  1. 曆史溯源
    最早見于宋代文獻,如範成大《次韻慶充避暑水西寺》中"頽放解天刑",形容文人超脫禮法的放達狀态,此時尚含中性意味。

  2. 貶義化演變
    至南宋《宋史·陸遊傳》記載"人譏其頽放",已帶有社會批判色彩,暗指陸遊不拘禮法的行為遭非議,陸遊因此自號"放翁"以自嘲。

  3. 清代延續
    龔自珍在書信中用"頽放無似"自述漂泊心境,林之夏詩句"萬緣盡頽放"則深化了詞義中的頹廢感,體現近代文人的苦悶。

文化關聯
該詞常見于古代文人自我抒懷或他人評價,既反映傳統禮教對行為規範的約束,也體現文人在失意時通過放浪形骸表達精神抗争的矛盾性。

别人正在浏覽...

不遺寸長炒炒鬧鬧杈枒成丁川陸催切翠以羽殃身錯連倒衣雕虛谛分審布二稚鵝王擇乳法伍敷翫功成行滿估客魧子寒花號愬好行核視後襟壞處将來解任金雞獎給水覺羅刻薄寡恩梨園戲鸾縧落草憫傷堡塞齊鋒磬口梅棄天秋晖诠識诠序缺廢雀離佛圖識鎖順聽綏芬河市素湍素望貪苛天廐襪桶圍守誤謬無煙下筆成文嫺靡小間邪途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