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荊蓁 ”。泛指叢生灌木,多用以形容荒蕪情景。 三國 魏 曹植 《歸思賦》:“城邑寂以空虛,草木穢而荊榛。”一本作“ 荊蓁 ”。 唐 李白 《古風》之一:“王風委蔓草,戰國多荊榛。” 金 元好問 《續小娘歌》之七:“傷心此日河平路,千裡荊榛不見人。” 清 吳偉業 《十月下澣宴阆石蒼水齋》詩:“三江風月尊前醉,一郡荊榛笛裡聲。”
(2).謂沒入荒野,指逝世。 明 周履靖 《錦箋記·聞訃》:“閨中何意,半道荊蓁,情隔雲泥。”
(3).比喻艱危,困難。《舊唐書·宦官傳·楊複恭》:“吾於荊榛中援立 壽王 。” 元 許謙 《馮公嶺》詩:“胸中芥蒂未盡去,須信坦道多荊榛。”
(4).比喻惡人。 元 麻革 《過陝》詩:“豺狼滿地荊榛合,目斷 中條 是故丘。” 明 夏完淳 《大哀賦》:“未許其冠帶春秋,遂至夫荊榛天地。” 清 厲鹗 《東城雜記·陳禦史元倩》:“手披荊榛,身禦魑魅。” 周實 《民立報出版日祝賦》詩:“重重草木羞依附,莽莽荊榛待剪除。”
(5).芥蒂;不快。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射策》:“笑譚之頃,便起荊榛。”
荊榛(jīng zhēn)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豐富意象的複合詞,本義指叢生的帶刺灌木,後衍生出多重引申義,多用于描繪荒蕪、艱險或混亂的境況。以下是詳細解析:
植物屬性
“荊”指牡荊、黃荊等馬鞭草科灌木,枝條帶刺;“榛”指榛樹(桦木科),果實可食但枝幹多刺。二者合用泛指叢生多刺的灌木,常見于荒野。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第2卷,第1245頁。
自然場景特征
形容荒蕪、未開發的野地,如“滿目荊榛”描繪草木雜亂、人迹罕至的景象。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7版)第703頁。
象征荒涼與衰敗
古典文學中常用以渲染戰亂或廢棄之地的蕭條,如唐代劉長卿《春望》:“城池百戰後,耆舊幾家存?…… 野戍荒煙斷,深山古木平。荊榛獨憔悴,猿鳥自悲吟。”
來源:《全唐詩》卷147,中華書局,1960年。
隱喻人生困境
引申為前途險阻或處境艱難,如“辟除荊榛”比喻克服障礙。宋代陸遊《書憤》:“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實未聞。劇盜曾從宗父命,遺民猶望嶽家軍。上天悔禍終平虜,公道何人肯散群?白首自知疏報國,尚憑精意祝爐熏。鏡裡流年兩鬓殘,寸心自許尚如丹…… 關河自古無窮事,誰料如今袖手看!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倦客不知身近遠,佳人已蔔歸消息。便恐荊榛滿眼生。”
來源:《劍南詩稿校注》卷17,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指代混亂無序
在曆史文獻中可形容社會動蕩或秩序崩壞,如《後漢書·馮衍傳》:“陂山谷而閑處兮,守寂寞而存神。…… 悲時俗之險厄兮,哀好惡之無常。…… 摛道德之光耀兮,匡衰世之渺茫…… 心怫郁而纡轸兮,涕淫溢而沾裳。…… 路阻敗而無軌兮,塗幽蔽而荊榛。”
來源:《後漢書》卷28,中華書局,1965年。
來源:《文選》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荊榛”從具體植物演變為承載文化隱喻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始終圍繞荒蕪、阻障與混亂展開,在曆史文獻與詩詞中高頻出現,成為漢語中标志性的環境與心境雙重意象符號。
“荊榛”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既可指具體植物,也可用于比喻和引申。以下是詳細解釋:
象征艱險與困境
多用于描述艱難處境或障礙重重。例如:
借指惡人或險惡環境
部分文獻将其比作奸惡之人。如《舊唐書·宦官傳》中以“荊榛”暗喻朝中阻礙勢力。
表達芥蒂與不快
明代戲曲《金蓮記》中“笑譚之頃,便起荊榛”,指談話間産生嫌隙。
“荊榛”的核心意象源于叢生灌木的荒蕪感,後衍生出對困境、惡人、情感隔閡等多重比喻。其用法常見于古典文學,現代多用于書面或成語(如“荊榛滿目”)。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用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漢典、古籍原文等來源。
八項注意悲蹙邊腹别出機杼播種朝邑超重元素抽達牀屋傳神棰笞盜匪鼎鍋多錢善賈發立馮铗脯糒混鬧假版官講話見幾而作堅确賤胎較可積澱記點筋疲力倦己任檻屋口頭語困廢郎當老掉牙燎荒陵遟煤渣鉛條契卡清渭濁泾清耀起死人肉白骨壤界熱膨脹繖蓋跚橇生疑手藳疏脊瞬息萬變鼠牙雀角隨訪宿水飧風台府貪求無厭騰雲填路外三關賢關小客車小心翼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