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荊榛的意思、荊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荊榛的解釋

(1).亦作“ 荊蓁 ”。泛指叢生灌木,多用以形容荒蕪情景。 三國 魏 曹植 《歸思賦》:“城邑寂以空虛,草木穢而荊榛。”一本作“ 荊蓁 ”。 唐 李白 《古風》之一:“王風委蔓草,戰國多荊榛。” 金 元好問 《續小娘歌》之七:“傷心此日河平路,千裡荊榛不見人。” 清 吳偉業 《十月下澣宴阆石蒼水齋》詩:“三江風月尊前醉,一郡荊榛笛裡聲。”

(2).謂沒入荒野,指逝世。 明 周履靖 《錦箋記·聞訃》:“閨中何意,半道荊蓁,情隔雲泥。”

(3).比喻艱危,困難。《舊唐書·宦官傳·楊複恭》:“吾於荊榛中援立 壽王 。” 元 許謙 《馮公嶺》詩:“胸中芥蒂未盡去,須信坦道多荊榛。”

(4).比喻惡人。 元 麻革 《過陝》詩:“豺狼滿地荊榛合,目斷 中條 是故丘。” 明 夏完淳 《大哀賦》:“未許其冠帶春秋,遂至夫荊榛天地。” 清 厲鹗 《東城雜記·陳禦史元倩》:“手披荊榛,身禦魑魅。” 周實 《民立報出版日祝賦》詩:“重重草木羞依附,莽莽荊榛待剪除。”

(5).芥蒂;不快。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射策》:“笑譚之頃,便起荊榛。”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荊榛”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既可指具體植物,也可用于比喻和引申。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字面指代
    泛指叢生的灌木,如荊棘和榛樹,常形容荒蕪景象。例如:
    • 三國魏曹植《歸思賦》中“草木穢而荊榛”,描繪了雜草叢生的荒涼場景。
    • 唐代李白《古風》用“戰國多荊榛”比喻社會動蕩後的破敗。

二、比喻與引申義

  1. 象征艱險與困境
    多用于描述艱難處境或障礙重重。例如:

    • 《舊唐書》提到“荊榛中援立壽王”,比喻在困境中扶持君主。
    • 成語“荊榛滿目”形容變故後滿眼荒涼或前路困難。
  2. 借指惡人或險惡環境
    部分文獻将其比作奸惡之人。如《舊唐書·宦官傳》中以“荊榛”暗喻朝中阻礙勢力。

  3. 表達芥蒂與不快
    明代戲曲《金蓮記》中“笑譚之頃,便起荊榛”,指談話間産生嫌隙。

三、其他用法

  1. 婉指逝世
    少數文獻中,“荊榛”隱喻人離世後歸于荒野,如明代《錦箋記》中的“半道荊蓁”。

“荊榛”的核心意象源于叢生灌木的荒蕪感,後衍生出對困境、惡人、情感隔閡等多重比喻。其用法常見于古典文學,現代多用于書面或成語(如“荊榛滿目”)。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用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漢典、古籍原文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荊榛》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荊榛》是一個漢字詞語,是指古代原野荒蠻的地方。它通常用來描述偏僻、荒涼、貧瘠的場所,代表了一種與文明高度脫節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荊榛》的拆分部首是草字頭的“艹”,表示與植物有關。筆畫數共計13畫。

來源

《荊榛》一詞來源于古代文學作品《詩經》,其中的《國風·鄘風·佚名》中有一句:“人之雲亡,草木槁如。”這句話中的“草木槁如”即可理解為“草木荊榛繁茂、枯死如枯木”的意思。

繁體

《荊榛》的繁體字是「荊榛」。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荊榛》的寫法可能有一些差異,但整體結構基本相同,沒有明顯變化。

例句

1. 廢棄的村莊長滿了荊榛,一片荒涼的景象。

2. 這個地區曾經是一片荊榛,經過多年發展,如今已經變得富饒繁榮。

組詞

荊荊:同樣以“草”字頭的詞語,形容草木茂盛的樣子。

榛子:指榛樹的果實,也指榛樹本身。

近義詞

草莽:指草木叢生的地方,意義上與《荊榛》相近。

反義詞

蓊郁:形容草木繁盛、茂密茁壯,與《荊榛》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