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辦妥事情;使事情得到結束。《新五代史·雜傳·鄭珏》:“帝( 梁末帝 )曰:‘事急矣,寶固不足惜,顧卿之行,能了事否?’”《古今小說·臨安裡錢留發迹》:“﹝ 錢鏐 ﹞怕 顧全武 不能了事,自起大軍來接應。” 魯迅 《書信集·緻李小峰》:“改為橫行,格式全照《兩地書》,則不到二百頁可了事。”
(2).明白事理;精明能幹。《南史·蔡樽傳》:“卿殊不了事。”《資治通鑒·梁武帝太清二年》:“ 景 ( 侯景 )又請遣了事舍人出相領解。” 胡三省 注:“了事,猶言曉事也。”《水浒傳》第十六回:“今年帳前眼見得又沒個了事的人送去,在此躊躇未決。” 茅盾 《子夜》十五章:“這光棍!那樣不了事呀!”
“了事”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liǎo shì(注音:ㄌㄧㄠˇ ㄕˋ),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辦妥事情,使事情結束
指通過行動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強調結果的達成。例如:
《新五代史》中提到:“顧卿之行,能了事否?”(你能妥善解決此事嗎?)
魯迅在書信中也寫道:“不到二百頁可了事。”(指快速完成某事)
明白事理;精明能幹
形容人通曉事理、處理問題能力強。例如:
《南史·蔡樽傳》批評某人:“卿殊不了事。”(你實在不懂事理)
《水浒傳》第十六回:“沒個了事的人送去。”(缺少能勝任此事的人)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資治通鑒》《新五代史》等文獻來源。
了事可以理解為解決問題、完成任務、辦妥事務等含義。它常用于描述一個事情或任務得以圓滿完成,就此結束。
了事的拆分部首為亅并刀,部首亅表示垂直的形狀,而刀則表示切割或解決的意義。了事的部首亅可以看作人的形象,而刀則代表了解決問題的手段和能力。
了事的筆畫數為7,首先是一橫,表示部首亅,接着是一橫一豎,表示其他部首和構造部分,最後是一橫三點,構成刀的形狀。
了事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左傳·莊公二十四年》這篇文章中。
了事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了」。
古時候,了事的漢字寫法與現在相比稍有不同,當時的寫法是「了」中間有一個「鳥」字旁,表示了事已經如鳥飛走一樣完成了。
以下是了事的例句:
1. 經過一天的努力,他終于把這個難題給了事了。
2. 這件事情交給他來辦理,一定能圓滿了事。
了事的組詞:
了結、了解、了然、了卻
了事的近義詞:
辦妥、圓滿、完成、解決
了事的反義詞:
未了、未完成、未解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