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投狀的意思、投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投狀的解釋

呈遞文狀。《梁書·武帝紀上》:“必須畫刺投狀,然後彈冠。”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評詩》:“ 建隆 初,詔 五代 時命官投狀叙理,復命之。” 清 葉廷琯 《吹網錄·胡注失收考異》:“有 李晟郢 勸 懷光 歸,投狀雲:‘今 懷光 即欲束身。’”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投狀”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tóu zhuàng(或寫作tóu zhuànɡ),其核心含義是呈遞文狀,常見于古代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1. 基本定義
    指通過正式程式向官府、上級或相關機構提交文書的動作,通常涉及申請、申訴或陳述事項。例如:

    • 《梁書·武帝紀上》提到:“必須畫刺投狀,然後彈冠。” 說明需先提交書面材料(投狀),才能獲得官職。
    • 宋代王應麟《困學紀聞·評詩》記載,宋太祖曾要求五代舊官“投狀叙理”,即遞交文書以陳述自身經曆,恢複職位。
  2. 構詞與引申

    • “投” 本義為投擲(如《說文解字》釋“投,擿也”),在此引申為“提交”或“呈遞”。
    • “狀” 指文書、文件,如訴狀、文狀,多用于正式場合。

曆史背景


“投狀”是古代行政與司法體系中的重要程式,強調以書面形式完成官方流程。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可參考《梁書》《困學紀聞》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投狀——詞義及來源

《投狀》這個詞是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投”和“狀”。

“投”的意思是把東西向某個方向扔、送、放;“狀”的意思是形式、形态、狀況。因此,綜合起來理解,“投狀”指的是把某件東西投送至特定的形勢、形态或狀況。

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語義比較明确,用于表達特定的動作和結果。

拆分部首和筆畫——漢字結構

“投”字的拆分:部首是“手”,表示與手有關,筆畫數為7畫。

“狀”字的拆分:部首是“犬”,表示與狗有關,筆畫數為7畫。

可以看到,“投狀”的兩個字的部首和筆畫數均相同,這也是它們的共同特點。

繁體字——傳統漢字書寫

在繁體字中,漢字“投”寫成“投”,字形結構比較簡單,沒有太大的變化。

而“狀”字的繁體寫法是“狀”,在字形上多了一個“犬”的字形,與其簡化字形相比,繁體字形更加複雜。

古時候漢字寫法——文字演變

在古代,漢字的形态是不斷演變的,因此,古時候寫“投狀”的漢字形式可能會與現代有所不同。

然而,無論漢字的文字形态如何變化,其表達的含義和詞義并無改變,即“投狀”仍然指的是将某物投送至特定形勢或形态。

例句——用法示例

以下是一些關于“投狀”使用的例句:

1. 他将那份信投狀到公司的總部。

2. 投狀的過程中,他遭遇了一些困難。

3. 将這個問題投狀給專業的團隊會更好解決。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相關詞彙

與“投狀”相關的一些詞彙:

組詞:投遞、送狀、寄狀、遞狀。

近義詞:投遞、寄送、送達。

反義詞:接收、收取、收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