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呈遞文狀。《梁書·武帝紀上》:“必須畫刺投狀,然後彈冠。”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評詩》:“ 建隆 初,詔 五代 時命官投狀叙理,復命之。” 清 葉廷琯 《吹網錄·胡注失收考異》:“有 李晟郢 勸 懷光 歸,投狀雲:‘今 懷光 即欲束身。’”
投狀是古代漢語中的特定文書形式,主要含義如下:
基本釋義
指呈遞官府或上級的書面陳述文件,多用于訴訟、陳情或公務申報場景。其核心功能是“投遞狀文”,即通過正式文書提出訴求或報告事項 。
詳細義項解析
古代百姓向官府提交的訴狀或申冤文書。例如《漢語大詞典》引《水浒傳》第十二回:“楊志押到死囚牢裡,衆多押牢禁子……都知他是東京制使,倒來與他送飯,又替他上下使錢,因此不曾吃苦,那兩紙投狀并解批,亦都得了。” 。
下級官吏向上級機構提交的履職報告或事務呈文。如《辭源》釋義:“投狀,呈遞狀文”,多用于官員述職或陳報公務 。
曆史背景與使用場景
投狀盛行于宋明時期,常見于司法訴訟(如民告官、刑獄訴訟)和行政流程(如科舉報名需投“家狀”、官員到任遞“到任狀”)。其格式需列明事由、訴求及署名,具有法律效力 。
權威參考來源
“投狀”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tóu zhuàng(或寫作tóu zhuànɡ),其核心含義是呈遞文狀,常見于古代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指通過正式程式向官府、上級或相關機構提交文書的動作,通常涉及申請、申訴或陳述事項。例如:
構詞與引申
應用場景
古代官員任職、案件審理、政策執行等流程中,常需以書面形式(投狀)進行申請或報告。例如清代葉廷琯《吹網錄》提到李晟勸降時“投狀”表示歸順,說明其用途廣泛,涵蓋政治、法律等領域。
現代使用
該詞現已罕用,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學術研究中,需結合語境理解。
“投狀”是古代行政與司法體系中的重要程式,強調以書面形式完成官方流程。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可參考《梁書》《困學紀聞》等文獻來源。
寶曆悲憤詩編譯搏景操蹈嘗谷陳説赤壁賦赤熟出師未捷身先死倒栽蔥大桡大禹治水碉卡肥辭公賓荷笠核正槐蠶揮沐吐餐護心欄假想箕畚巨橐開花帳髋髀匡掖冷水澆背嫽俏離聚離形録牒眉頭一蹙,計上心來蒙拾鳴奏木甲蛲蛔鳥次農稷嘔洩破巢歉疚怯撓輕幰顴頰區謀戎心儒品試例食水孰湖熟稔泰社天華銅史土蝗王軍畏刀避箭吳都憲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