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呈递文状。《梁书·武帝纪上》:“必须画刺投状,然后弹冠。”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评诗》:“ 建隆 初,詔 五代 时命官投状叙理,復命之。” 清 叶廷琯 《吹网录·胡注失收考异》:“有 李晟郢 劝 怀光 归,投状云:‘今 怀光 即欲束身。’”
“投状”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tóu zhuàng(或写作tóu zhuànɡ),其核心含义是呈递文状,常见于古代文献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指通过正式程序向官府、上级或相关机构提交文书的动作,通常涉及申请、申诉或陈述事项。例如:
构词与引申
应用场景
古代官员任职、案件审理、政策执行等流程中,常需以书面形式(投状)进行申请或报告。例如清代叶廷琯《吹网录》提到李晟劝降时“投状”表示归顺,说明其用途广泛,涵盖政治、法律等领域。
现代使用
该词现已罕用,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学术研究中,需结合语境理解。
“投状”是古代行政与司法体系中的重要程序,强调以书面形式完成官方流程。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可参考《梁书》《困学纪闻》等文献来源。
《投状》这个词是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投”和“状”。
“投”的意思是把东西向某个方向扔、送、放;“状”的意思是形式、形态、状况。因此,综合起来理解,“投状”指的是把某件东西投送至特定的形势、形态或状况。
这个词源于古代汉语,语义比较明确,用于表达特定的动作和结果。
“投”字的拆分:部首是“手”,表示与手有关,笔画数为7画。
“状”字的拆分:部首是“犬”,表示与狗有关,笔画数为7画。
可以看到,“投状”的两个字的部首和笔画数均相同,这也是它们的共同特点。
在繁体字中,汉字“投”写成“投”,字形结构比较简单,没有太大的变化。
而“状”字的繁体写法是“狀”,在字形上多了一个“犬”的字形,与其简化字形相比,繁体字形更加复杂。
在古代,汉字的形态是不断演变的,因此,古时候写“投状”的汉字形式可能会与现代有所不同。
然而,无论汉字的文字形态如何变化,其表达的含义和词义并无改变,即“投状”仍然指的是将某物投送至特定形势或形态。
以下是一些关于“投状”使用的例句:
1. 他将那份信投状到公司的总部。
2. 投状的过程中,他遭遇了一些困难。
3. 将这个问题投状给专业的团队会更好解决。
与“投状”相关的一些词汇:
组词:投递、送状、寄状、递状。
近义词:投递、寄送、送达。
反义词:接收、收取、收下。
暗化安乾本本分分闭门不出不谋而同尘牵传邮醇醪春嫩慈恕蹉路错行对姻返哺之私烦楚返勾翻查蜂台浮响攻陷狗恶酒酸国费国纲合从烘托回帖嘑头嘉劳交酬结伴酒吧间具有慷慨淋漓连城价醨酪骆驼绒麻胡麦个嫚辞民资捻粉蹑武扭捏翩旋佥都御史前赴后继遣寄浅滩指示浮标清吏让品埏隧升超噬逆书评悚慄歪才文廕物如湘妃椅斆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