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卡的意思、碉卡的詳細解釋
碉卡的解釋
碉堡哨卡。 清 昭槤 《嘯亭雜錄·金川之戰》:“由 川 南入者,攻其 河 西諸碉卡。”《清史稿·食貨志一》:“ 嘉慶 初, 銅仁 、 石峴苗 地建碉卡,置屯軍。”
詞語分解
- 碉的解釋 碉 ā 〔碉堡〕軍事上防守用的構築物。 筆畫數:; 部首:石; 筆順編號:
- 卡的解釋 卡 ǎ 在交通要道設置的檢查或收稅的地方:關卡。卡子。 夾東西的器具:發(?)卡。領帶卡。 夾在中間,堵塞:卡殼。魚刺卡在嗓子裡。 卡 ǎ 用手的虎口緊緊按住:卡脖子。 把人阻擋住:卡住敵人的退路。
網絡擴展解釋
“碉卡”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軍事防禦設施。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拼音:diāo kǎ()
- 含義:指“碉堡哨卡”,即兼具碉堡和哨卡功能的防禦工事,通常用于駐兵、瞭望或阻擊敵人()。
2.結構分析
- 碉:指碉堡,一種多層軍事建築,多用磚石或混凝土建造,用于觀察、射擊和駐兵()。
- 卡:此處讀作“kǎ”,指哨卡,即駐兵防守的關卡或據點()。
3.曆史用例
- 清代文獻中多次出現該詞,例如:
- 《嘯亭雜錄·金川之戰》提到清軍攻打“河西諸碉卡”()。
- 《清史稿》記載嘉慶年間在苗族地區“建碉卡,置屯軍”()。
4.現代應用
-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屬于曆史詞彙,多出現在古籍或相關軍事研究文獻中()。
“碉卡”是古代軍事防禦體系的組成部分,兼具駐守和警戒功能。如需進一步了解清代軍事工事,可參考《嘯亭雜錄》《清史稿》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碉卡這個詞來源于方言,是廣東地區常用的俚語,意思是非常厲害、牛逼、酷炫。下面來詳細解釋一下碉卡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根據《漢字源流字典》,碉卡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石部和蔔部。其中石部表示這個詞與石相關,蔔部表示這個詞與蔔相關。根據筆畫的計算,石部有五畫,蔔部有二畫。
碉卡這個詞的來源并沒有确切的記載,但根據廣東地區的使用情況以及方言的流行,可以推測它很有可能是從廣東話中衍生出來的。廣東話中常常使用一些形象、誇張的詞來形容某些事物,碉卡就是其中之一。繁體字的寫法為「凋嗑」,與簡體字的意思相同。
在古時候,寫漢字的方式與現在有很大的不同。由于碉卡這個詞是近年才流行起來的,因此在古代并沒有出現過相應的字形。不過,根據古代漢字的書寫特點,可以試着将碉卡這兩個字的部首進行組合,例如采用「石」和「蔔」兩個部首的組合方式來表示。
以下是一些關于碉卡的例句:
1. 這部電影真是碉卡,特效效果超級震撼!
2. 他的絕活真的太碉卡了,每次表演都引來一片喝彩聲。
3. 這個遊戲的難度可真夠碉卡的,玩了一個月還沒通關。
和碉卡相關的組詞或短語有:碉堡、卡殼、心碎成千上萬塊等。
沒有明确的近義詞與反義詞與碉卡相關聯,因為這個詞是在方言中衍生的獨特表達方式。然而,可以用其他形容詞或俚語來表達類似的語義,例如厲害、牛逼等。
希望以上回答能幫到你!如有更多問題,歡迎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