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核正的意思、核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核正的解釋

查核訂正。 清 袁枚 《隨園隨筆·裴松之<三國志>補》:“ 裴松之 補《三國志》,如駁辨 官渡 之兵數,核正 黎陽 之婚期……俱極允當。”

覈正:核實校正。 清 姚鼐 《四川川北道按察副使鹿公墓志銘》:“羣吏放手,民則弗堪。覈正鬥角,公以躬監,正稅罔赢,誅責貪惏。”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核正”是一個漢語動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核實、查核并訂正,強調通過仔細檢查确認事物的真實性或準确性。


二、詳細解釋

  1. 核心動作

    • 包含“核對”與“修正”雙重含義,需對文字、數據等内容進行系統性檢查,發現錯誤後予以修正。例如清代袁枚在《隨園隨筆》中提到“核正黎陽之婚期”,即通過考證修正曆史記載。
  2. 延伸意義

    • 在古籍中常指對文獻、制度的嚴謹考訂,如清代姚鼐《四川川北道按察副使鹿公墓志銘》中“覈正鬥角”,指核查校正賦稅計量單位。

三、使用場景


四、相關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例句或現代應用場景,可參考《隨園隨筆》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核正

核正是一個動詞,意為對事物或問題進行認真的審查、辨正。拆分部首為木和刀,部首木表示與木材相關,刀表示切割或處理。它的筆畫數為7畫。

《核正》一詞來源于《說文解字》,是古人對于文稿進行審查和修改的工作,以确保内容的正确和準确。在繁體字中,核正的寫法為「核証」。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核正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在戰國末年的秦國,古字形将「正」表示為「止」,表示停止、修正,而後演變為現代的「正」字形。

例句:

1. 這篇論文需要經過嚴格核正,以确保結果的準确性。

2. 我們将對公司各項政策進行核正,以適應新的經濟形勢。

組詞:

1. 核實:指對事實進行确認或驗證,以保證準确性。

2. 核對:指對照賬目或清單進行檢查,以确認無誤。

3. 核心:指事物或問題的中心部分,重點。

近義詞:

1. 校對:指對書刊、報紙等進行審查和改正。

2. 辨正:指辨别錯誤,并加以糾正。

反義詞:

誤導:指故意引導他人或使他人産生錯誤的觀點或行為。

總之,核正是一個重要的動詞,用于描述認真審查和辨正事物或問題的過程。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如秦國将「正」表示為「止」。組詞如核實、核對和核心與核正相關,而近義詞如校對和辨正則有着相似的意思。相反地,誤導則與核正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