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澀吶”。說話、寫文章遲鈍。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輕诋》:“ 王右軍 少時甚澀訥。在大将軍許, 王 庾 二公後來, 右軍 便起欲去,大将軍留之,曰:‘爾家司空、 元規 ,復可所難?’”《宋書·劉懷肅傳》:“ 懷肅 次弟 懷敬 , 澀 訥無才能。”《資治通鑒·陳宣帝太建七年》:“ 齊主 言語澀呐,不喜見朝士。” 宋 蘇轼 《謝呂龍圖》之二:“臨紙澀訥,情不能宣。”
“澀讷”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sè nè,主要用于形容人在語言表達或行為舉止上的遲緩、拘謹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需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更多見于古典文獻或特定語境。當前搜索結果均來自非權威詞典或百科,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辭海》等工具書進一步驗證。
澀讷(sè nè),是一個形容詞,面貌或性格呆闆而不爽朗的意思。澀讷分别由部首水(shui3)和讷(ne4)構成。
澀讷中的水部表示潤澤,表達了人性格不太爽朗的意思,而讷部則表示嘴巴閉合的樣子,形容人話少或者說話的時候口齒不清的狀态。
澀讷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說文解字》中的“讷”字。古人有雲:“龍在雲雨之中變得讷。”這句話形容龍在雲雨之間不爽朗的樣子,後來逐漸演變為形容人的性格或外貌呆闆不爽朗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澀讷的寫法是「澁訥」。
在古時候,澀讷的漢字寫法是「澁訥」。其中的「澁(sè)」是由水邊的水聲疊起和音形成,代表沉悶、呆闆的意思;「訥(nè)」是專指說話時嘴巴閉合的樣子,形容說話形聲困難。
以下是一些關于澀讷的例句:
1. 他性格澀讷,不善于與人交流。
2. 她一直保持着澀讷的面孔,給人一種冷漠的感覺。
澀讷的近義詞包括呆闆、木讷、木納。這些詞都形容一個人性格或表情呆闆,不擅長與他人交流。
澀讷的反義詞則是爽朗、開朗、活潑等詞語。這些詞形容一個人性格開朗、活潑,善于與他人交流。
在現代漢語中,澀讷一詞常用于形容那些性格内向、不愛說話或者說話吞吐不清的人。這種性格特點有時候可以被視為某些人的個性特征,但有時候也可能是由于内心的緊張或者自卑所導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