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同恤的意思、同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同恤的解釋

(1).一同憂傷。《國語·齊語》:“伍之人,祭祀同福,死喪同恤,禍災共之。” 韋昭 注:“恤,憂也。”

(2).共同匡救。《晉書·劉琨傳》:“相國、 南陽王 保 ,太尉、 涼州 刺史 軌 ,糾合二州,同恤王室,冠軍将軍 允 、護軍将軍 綝 ,總齊六軍,戮力國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同恤”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共同憂慮、相互體恤或合力救濟。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釋義與字源

  1. 基本釋義:

    • 共同憂患:指對同一困境或社會問題懷有共同的憂慮與關切。

      例: “國難當頭,百姓同恤。”

    • 相互體恤: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與共情,體現社會互助精神。

      例: “鄰裡同恤,守望相助。”

    • 合力救濟:指集體行動以幫助他人渡過難關,常見于災荒、戰亂等語境。

      例: “鄉紳集資同恤災民。”

  2. 字源解析:

    • 同:會意字,從“冃”(覆蓋)從“口”(衆人),本義為“共聚一處”,引申為“共同”。
    • 恤:形聲字,從“心”從“血”,本義為“憂慮”,《說文解字》釋為“憂也”,後衍生出“憐憫”“救濟”義。
    • 二字組合強化了集體性情感或行動的統一性。

二、典籍出處與用法

  1. 古代文獻用例:

    • 《詩經·秦風·無衣》(間接關聯):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雖未直用“同恤”,但“同袍”“偕行”的精神内核與之相通,體現共擔危難之情。

      來源: 《詩經》中華書局點校本

    •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同恤社稷,而無外情。”

      此處“同恤社稷”指群臣共同為國家憂勞,強調責任共擔。

      來源: 《春秋左傳注》楊伯峻編著

  2. 近現代用法:

    多見于描述社會互助的文言或半文言文本,如民國赈災公文、慈善文書等。

    例: “各省同恤,籌款赈濟江淮水患。”(《申報》1921年報道)


三、現代語義與相關詞

  1. 語義延伸:

    現代漢語中,“同恤”的使用頻率降低,但精神内涵融入“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等成語,或“共克時艱”“人道援助”等現代詞彙。

  2. 近義詞對比:
    • 同憂:側重情感共鳴(如“同憂相救”)。
    • 共濟:側重行動協作(如“和衷共濟”)。
    • 赈濟:強調物質援助(如“開倉赈濟”)。

四、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收錄“同恤”詞條,釋義為“共同憂患;互相體恤”。

    來源: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2.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釋“恤”為“顧念;救濟”,并引《左傳》“同恤社稷”為例證。

    來源: 《古代漢語詞典》第4版

  3.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對“恤”的本義及引申義有系統考釋,奠定詞義理解基礎。

    來源: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同恤”凝結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下為公”“仁者愛人”的思想精髓,其核心——從共情到共行——至今仍是社會凝聚力的重要體現。理解該詞需結合曆史語境,并關注其在當代語言中的精神延續。

網絡擴展解釋

“同恤”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共同憂傷

指共同承擔憂慮或哀傷。此義項出自《國語·齊語》:“伍之人,祭祀同福,死喪同恤,禍災共之。”韋昭注:“恤,憂也。”這裡的“同恤”強調在喪葬等悲痛事件中共同分擔憂傷,體現古代社會集體分擔情感的觀念。

二、共同匡救

意為齊心協力匡扶救助。例如《晉書·劉琨傳》中描述劉琨聯合多方力量“同恤王室”,即通過合作來挽救國家危難。此用法突顯了群體協作應對危機的行為模式。

字義溯源

此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見使用,多出現在古籍或仿古語境中。理解時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側重“共情”還是“共濟”之意。

别人正在浏覽...

不越雷池一步蠶麰昌熾承露大費周折大紅大紫代比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啗噬登時砥厲廉隅噩迕風移俗易佛盤浮炭扶頭甘乳供頓宮棼後戶慧門講導谏官艱澀假天假地矜懻金爵钗欬逆空泛懔懔寠儒鹵池麥穟蒙館麋苑默口木瓜山獰丑盤遊匍匐前進慶泰清香齊舍啓四體毬杖踢弄岨深戎甲散釋社宰說穿四化佻險退身瓦剌國小恭謝天地郗家庭樹心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