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麥秀》詩。《陳書·高祖紀上》:“ 宋微子 《麥穟》之歌, 周 大夫《黍離》之歎,方之於斯,未足為悲矣。”參見“ 麥秀 ”。
麥穟是漢語中對成熟麥穗的書面化表述,指小麥、大麥等禾本科植物頂端結籽的穗狀結構。該詞由“麥”與“穟”構成,其中“穟”專指禾本科植物的穗,《說文解字》記載“穟,禾采之貌”,引申為谷物成熟時籽粒飽滿的狀态。
在古代文獻中,“麥穟”常作為農事豐饒的象征。如《詩經·豳風·七月》有“九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麥”的記載,雖未直接使用“麥穟”一詞,但“穋”與“穟”同源,均指向谷物成熟的意象。東漢班固《漢書·食貨志》更明确提到“麥穟方秀”,用以描述小麥抽穗灌漿的關鍵生長階段。
現代農學著作中,“麥穟”特指麥類作物完成授粉後形成的生殖器官,其發育質量直接影響産量。據《中國農業百科全書》描述,完整麥穟包含穗軸、小穗、内外稃及籽粒等結構,每穗通常結40-60粒麥實。該詞彙至今仍常見于農業科技文獻,如《作物栽培學》将“麥穟形成期”列為重要物候觀測指标。
參考文獻:
“麥穟”是一個較為少見的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和通假字現象來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麥穟”在《陳書·高祖紀上》中被提及,與《黍離》之歎并列,代指《麥秀》詩。該詩為商朝遺臣箕子所作,借麥穗生長景象抒發亡國之痛,如“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成為寄托哀思的經典意象。
“穟”是“穗”的通假字,因此“麥穟”即“麥穗”,指麥子成熟後的果實部分。例如唐代詩句“晴煙麥穗抽”(戴叔倫)、“秋風麥穗黃”(張謂)中的“麥穗”均描述農作物形态。
由于相關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或《陳書》原文以确認細節。
鞍馱白面郎百舌之聲寶井抱疹豺漆陳愛蓮稱功誦德沖猋黜棄賜則潨漴挫鍼定額稅丁亥碓擣對棋番進風隊感電公衆投資基金構繕鬼闆眼撼樹蚍蜉話鋒還東山猾胥鑒賞嗟呀禁末懼悚老确纍爵練卒燎煇龍足滿意馬裘末屬膜外拈撮囓氈凝遠賽詩會扇面兒室不崇壇屍首頌祉胎食台宰條糖兒亭隧庭堂投其所好托叉文謅謅沃衍無過蠱烏呼禊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