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麥秀》詩。《陳書·高祖紀上》:“ 宋微子 《麥穟》之歌, 周 大夫《黍離》之歎,方之於斯,未足為悲矣。”參見“ 麥秀 ”。
“麥穟”是一個較為少見的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和通假字現象來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麥穟”在《陳書·高祖紀上》中被提及,與《黍離》之歎并列,代指《麥秀》詩。該詩為商朝遺臣箕子所作,借麥穗生長景象抒發亡國之痛,如“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成為寄托哀思的經典意象。
“穟”是“穗”的通假字,因此“麥穟”即“麥穗”,指麥子成熟後的果實部分。例如唐代詩句“晴煙麥穗抽”(戴叔倫)、“秋風麥穗黃”(張謂)中的“麥穗”均描述農作物形态。
由于相關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或《陳書》原文以确認細節。
麥穟(mài zhōu)一詞常用于描述豐收成果的象征,指的是麥子成熟、收獲的狀态。
麥穟由兩個部首組成:麥(麥)和穟(穰)。其中,“麥”為“禾”字的引申義,表示莊稼;“穟”表示收獲麥子的意思。麥字的筆畫數為5,穟字的筆畫數為16。
《麥穟》一詞最早出現于《詩經》中的《小雅·十月之交》: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麥秀麥穟,百歲百穟。" 其中的“麥穟”二字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的景象,寓意着百姓的幸福和國家的繁榮。
在繁體中的寫法為「麥穰」。
在古時候,麥穟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古代的字形繁瑣多樣,隨着時間的推移,在篆書、隸書、楷書等不同的書法風格下,字形發生了一些變化。但整體上仍然保留麥字和穟字的基本形态。
1. 秋天來了,農民們麥穟豐收,田野裡一片欣喜的歌聲。
2. 那一年,麥穟的成果使整個村莊繁榮發展。
麥收、麥田、麥稈、麥粒、麥草、麥酒
收割、豐收、收獲、收成
凋零、歉收、失敗、枯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