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同恤的意思、同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同恤的解释

(1).一同忧伤。《国语·齐语》:“伍之人,祭祀同福,死丧同恤,祸灾共之。” 韦昭 注:“恤,忧也。”

(2).共同匡救。《晋书·刘琨传》:“相国、 南阳王 保 ,太尉、 凉州 刺史 轨 ,纠合二州,同恤王室,冠军将军 允 、护军将军 綝 ,总齐六军,戮力国难。”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同恤”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共同忧虑、相互体恤或合力救济。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释义与字源

  1. 基本释义:

    • 共同忧患:指对同一困境或社会问题怀有共同的忧虑与关切。

      例: “国难当头,百姓同恤。”

    • 相互体恤: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共情,体现社会互助精神。

      例: “邻里同恤,守望相助。”

    • 合力救济:指集体行动以帮助他人渡过难关,常见于灾荒、战乱等语境。

      例: “乡绅集资同恤灾民。”

  2. 字源解析:

    • 同:会意字,从“冃”(覆盖)从“口”(众人),本义为“共聚一处”,引申为“共同”。
    • 恤:形声字,从“心”从“血”,本义为“忧虑”,《说文解字》释为“忧也”,后衍生出“怜悯”“救济”义。
    • 二字组合强化了集体性情感或行动的统一性。

二、典籍出处与用法

  1. 古代文献用例:

    • 《诗经·秦风·无衣》(间接关联):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虽未直用“同恤”,但“同袍”“偕行”的精神内核与之相通,体现共担危难之情。

      来源: 《诗经》中华书局点校本

    •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同恤社稷,而无外情。”

      此处“同恤社稷”指群臣共同为国家忧劳,强调责任共担。

      来源: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编著

  2. 近现代用法:

    多见于描述社会互助的文言或半文言文本,如民国赈灾公文、慈善文书等。

    例: “各省同恤,筹款赈济江淮水患。”(《申报》1921年报道)


三、现代语义与相关词

  1. 语义延伸:

    现代汉语中,“同恤”的使用频率降低,但精神内涵融入“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等成语,或“共克时艰”“人道援助”等现代词汇。

  2. 近义词对比:
    • 同忧:侧重情感共鸣(如“同忧相救”)。
    • 共济:侧重行动协作(如“和衷共济”)。
    • 赈济:强调物质援助(如“开仓赈济”)。

四、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收录“同恤”词条,释义为“共同忧患;互相体恤”。

    来源: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2.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

    释“恤”为“顾念;救济”,并引《左传》“同恤社稷”为例证。

    来源: 《古代汉语词典》第4版

  3.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对“恤”的本义及引申义有系统考释,奠定词义理解基础。

    来源: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同恤”凝结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仁者爱人”的思想精髓,其核心——从共情到共行——至今仍是社会凝聚力的重要体现。理解该词需结合历史语境,并关注其在当代语言中的精神延续。

网络扩展解释

“同恤”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共同忧伤

指共同承担忧虑或哀伤。此义项出自《国语·齐语》:“伍之人,祭祀同福,死丧同恤,祸灾共之。”韦昭注:“恤,忧也。”这里的“同恤”强调在丧葬等悲痛事件中共同分担忧伤,体现古代社会集体分担情感的观念。

二、共同匡救

意为齐心协力匡扶救助。例如《晋书·刘琨传》中描述刘琨联合多方力量“同恤王室”,即通过合作来挽救国家危难。此用法突显了群体协作应对危机的行为模式。

字义溯源

此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罕见使用,多出现在古籍或仿古语境中。理解时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侧重“共情”还是“共济”之意。

别人正在浏览...

爱国布闇浅拔絜杯水主义边都彼一时,此一时擘窠书补温采纳采组持禄除抹挡子灯捻滴管觝距濎濴董仲舒恶日傅科摆管饭孤孤单单归藏氏过府冲州豪雄衡峰荷襁鸿健红口白牙华北平原熸灭瞷听坚硬谏喻加速度九回曲九终灸足锯木架军机处军伍锟吾面面相覩逆降平泉庄怯八义弃废卿卿我我塞上翁撒眸素丝羔羊条枝体沉殢雨尤云文舞瑕绩仙吕宫仙席小悉心包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