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lementary school] 舊時指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的私塾
舊時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的地方。 清 錢泳 《履園叢話·夢幻·東平王馬夫詐人》:“ 江陰 諸生有 陳春臺 者,家甚貧,以蒙館自給。”《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六回:“因看見敝同鄉,多有在 虹口 一帶設蒙館的……所以去年就設了個館。” 徐特立 《六十自傳》:“從九歲到十五歲,是在蒙館念死書時代。”
“蒙館”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主要含義如下:
指古代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的學館,相當于現代的幼兒園或小學階段教育機構。這類場所多由私人設立,故也稱作「私塾」。
清代錢泳《履園叢話》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等文獻均有蒙館設館教學的記載()。
注:将“蒙館”解釋為“被欺騙”屬于錯誤關聯,實際應為教育場所。建議優先參考權威詞典(如漢典、搜狗百科)釋義。
《蒙館》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被捕入獄、被關押。它由兩個字組成,每個字都有自己的含義。
「蒙」字的部首是「艹」,它的總筆畫數是12。
「館」字的部首是「韋」,它的總筆畫數是15。
《蒙館》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文學》一章中,既有俚俗的含義,也有現代的引申含義。它形象地描繪了人們在牢獄之中的困境和無奈。
《蒙館》的繁體字寫作「蒙館」。
在古代,「蒙館」的寫法稍有不同。古時候的「蒙」字寫作「艨」,而「館」字寫作「館」。
1. 她因犯了錯誤而蒙館。
2. 那名盜賊被抓住後,很快就被送進了蒙館。
1. 逃蒙:指以逃避捕捉為目的而躲藏。
2. 蒙受:指遭受或承擔某種不良的結果。
3. 蒙冤:指被冤枉或遭受冤屈。
1. 坐牢
2. 蹲監
3. 進監獄
1. 出獄
2. 獲釋
3. 解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