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代 時 南唐 節日。 南唐 李昪 生于十二月二日。 昇元 元年(公元937年)即帝位後,即以十二月二日為仁壽節。 宋 陸遊 《南唐書·烈祖記》:“ 昇元 元年冬十月, 吳帝 禪位乎我。甲申即皇帝位,改 吳 天祚 二年為 昇元 元年,國號 齊 。以十二月二日為 仁壽節 。”
“仁壽節”是中國古代南唐時期的一個官方節日,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起源與曆史背景
仁壽節由五代十國時期南唐開國皇帝李昪(原名徐知诰)設立。據記載,李昪生于十二月二日,他在升元元年(公元937年)即位後,将這一天定為“仁壽節”。這一節日主要用于慶祝帝王誕辰,具有政治象征意義,體現皇權與天命的結合。
名稱含義
“仁壽”二字取自儒家文化中的“仁德”與“長壽”,既表達對君主仁政的贊頌,也暗含祈求國泰民安、帝王長壽的願望。
慶祝形式
作為官方節日,仁壽節可能包含朝賀、祭祀等宮廷儀式,但具體活動史載較少。需注意,部分資料(如、2)提到“為老年人慶生”等内容,可能與重陽節等民俗節日混淆,缺乏權威史料佐證。
與其他節日的區别
仁壽節是南唐特有的帝王誕辰節,而非廣泛流傳的民間傳統節日。其性質類似于唐代的“千秋節”,但流行範圍較小,隨南唐滅亡逐漸消失。
仁壽節本質是南唐政權為強化統治合法性設立的帝王誕辰紀念日,核心含義與政治相關,而非普遍意義上的民間壽慶活動。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其特殊性。
仁壽節是一個傳統的中華文化節日,其字義由仁和壽組成。将仁壽兩個字分解為部首和筆畫,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含義。
部首:仁字的部首是人,壽字的部首是士。
筆畫:仁字的筆畫數是4畫,壽字的筆畫數是7畫。
來源:仁壽節起源于中國古代,最早見于《左傳·襄公十五年》記載。當時,為了紀念三代帝王仁壽之德,人們設立了這個節日。仁壽節傳承至今,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節日之一。
繁體:仁壽節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仁壽節」。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的寫法多樣,仁壽節古時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都表達了對仁和壽的敬意和紀念。
例句:我們每年都會在仁壽節這一天舉辦各種慶祝活動,以表達對仁壽之德的敬意。
組詞:仁義、壽命、節日、祝福
近義詞:仁德節、壽慶節
反義詞:不仁不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