祀儀的意思、祀儀的詳細解釋
祀儀的解釋
祭祀的程式。《後漢書·祭祀志下》:“時寇賊未夷,方務征伐,祀儀未設。”
詞語分解
- 祀的解釋 祀 ì 祭:祭祀。祀天。祀祖。 中國殷代指年:十有三祀。 筆畫數:; 部首:礻; 筆順編號:
- 儀的解釋 儀 (儀) í 人的外表或舉動:儀态。儀表。威儀(使人敬畏的嚴肅容貌和舉止)。 按程式進行的禮節:儀式。儀仗。司儀。 禮物:賀儀。謝儀。 供測量、繪圖、實驗用的器具:儀器。 法制,準則:儀刑。“設儀立
網絡擴展解釋
“祀儀”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ì yí,其核心含義指祭祀的儀式或程式。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與構成
- 字義拆分:由“祀”和“儀”組成。
- 祀:指祭祀祖先或神靈的行為,殷商時期也特指“年”(如“十有三祀”)。
- 儀:指儀式、禮節或規範化的程式。
- 整體含義:指祭祀活動中遵循的特定流程和禮儀規範,強調莊重性與儀式感。
二、曆史起源與文化背景
- 起源:根植于中國古代禮樂文化,祭祀被視為與祖先、神靈溝通的重要方式。
- 文獻記載:如《後漢書·祭祀志下》提到“祀儀未設”,反映古代因戰亂等特殊情況可能暫停祭祀儀式。
- 文化意義:通過獻祭、祈福等環節表達敬意與祈求,維系社會倫理秩序。
三、使用場景與延伸
- 傳統祭祀:如祭天、祭祖、祭孔等,需嚴格遵循祀儀程式。
- 莊重儀式:可泛指其他隆重典禮,如蒙古族的敖包祭祀。
- 現代應用:部分傳統祀儀演變為文化遺産或民俗活動,如戲劇化的祭祀表演。
四、相關文獻與示例
- 例句:
- “《後漢書》記載‘祀儀未設’,反映當時祭祀禮制的缺失。”
- “敖包祀儀是蒙古族延續至今的重要傳統。”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祭祀程式或曆史案例,可參考《後漢書》等古籍或相關民俗研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祀儀:
祀儀,指的是古代的一種宗教儀式,用來向神靈祭祀和祈求祝福。同時,它也可以指代一切與祭祀儀式相關的禮儀和規矩。
拆分部首和筆畫:
《祀儀》這個詞可以拆分成2個部首,分别是“礻”和“義”。它的總筆畫數為13畫。
來源:
《祀儀》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先民的祭祀活動。在古代中國,人們通過舉行各種祭祀儀式來崇拜自然、尊敬祖先,并期望得到神靈的保佑和庇護。
繁體:
《祀儀》是《祀儀》的繁體字形式。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寫作《祀儀》的漢字有時會略有不同,例如,有時會把“祀”寫作“禩”,而“儀”則保持不變。
例句:
1. 在春季,我們家族會舉行一場隆重的祀儀來祭祀我們的先祖。
2. 古代帝王常常會親自主持重要的祀儀儀式。
3. 這個廟宇每年都舉行隆重的祀儀,吸引了許多信徒前來參拜。
組詞:
1. 祀告:指祭祀儀式中向神靈祈禱并表達敬意。
2. 祀神:指舉行祭祀儀式,向神靈祭祀供奉。
3. 儀式:指的是按照一定的規範和程式進行的一種形式化的活動。
4. 祈福:指祈求神靈給予好運和祝福。
近義詞:
祭祀、祭拜、奉祀、祀典
反義詞:
不祭祀、不崇拜、不供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