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女,少女。《史記·樂書》:“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春歌《青陽》,夏歌《朱明》,秋歌《西暤》,冬歌《玄冥》。” 漢 趙晔 《吳越春秋·阖闾内傳》:“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槖裝炭,金鐵乃濡,遂以成劒。”
“僮女”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僮女”讀作tóng nǚ(注音:ㄊㄨㄥˊ ㄋㄩˇ),意為“童女”或“少女”,指未成年的女性。例如《史記·樂書》中記載:“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即指讓少男少女共同歌唱。
詞源與構詞
文獻用例
古代文獻中,“僮女”多用于描述祭祀、儀式或勞作的年輕女性群體。例如《越絕書》提到“僮女三百人,去縣二裡,南達江”,反映其集體參與的記載。
語義演變
近義與關聯詞
近義詞包括“童女”“少女”,反義詞如“僮男”“壯婦”。古籍中亦見“僮謠”(童謠)、“僮指”(奴婢)等衍生詞。
“僮女”是古代對未成年少女的特定稱謂,多見于曆史文獻,現代已罕用。理解時需結合語境,避免與少數民族名稱混淆。
《僮女》是一個漢字詞語,含義指年幼的女子、年少的女仆。在古代社會中,尤其是農村地區,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的人家常常會請年幼的女子或年輕的女仆幫忙家務勞動。
拆分《僮女》的部首是“亻”和“女”,其中“亻”是人的部首,表示與人相關,而“女”則表示女性。
《僮女》的總筆畫數為12畫,其中“僮”部分6畫,而“女”部分6畫。
《僮女》一詞最早見于《爾雅·釋衣》一書中,是中國古代的一本辭書,記載了上古時期至戰國時期的文字、詞義等。它記錄了當時的社會文化、風俗習慣等内容。
《僮女》的繁體字為「僮女」,字形保持了原漢字的完整結構,但筆畫稍微複雜。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字形也有所變化。《僮女》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為「僮女」。
1. 孩子們喊着“僮女”追逐着在田間奔跑的女仆。
2. 姐姐家裡請了一名年幼的僮女來照料家務。
1. 僮家:指雇傭僮女的家庭。
2. 僮仆:指雇傭的年輕男女仆人。
3. 僮子:指男性僮仆。
《僮女》的近義詞包括:婢女、侍女;反義詞則可以是:貴婦、貴婦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