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搖橹聲。 唐 劉禹錫 《步出武陵東亭臨江寓望》詩:“戍搖旗影動,津晚櫓聲促。” 明 桑悅 《題鳳洲草堂效吳體》詩:“枕邊驚聞櫓聲過,檻外俯看雲影浮。”
“橹聲”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用于描述搖橹時發出的聲音。以下為詳細解釋:
“橹聲”多用于古詩詞或散文中,通過聲音烘托甯靜、悠遠的水鄉畫面。例如:“遠山如墨,乘小舟順水而行……搖橹聲,細細微微伴入耳畔”。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上述标注的搜索來源。
橹聲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橹和聲兩部分組成。
橹的拆分部首是木,橹的筆畫順序依次為木、午、矢,總共有8畫。
聲的拆分部首是口,聲的筆畫順序依次為口、乃,總共有5畫。
橹聲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船上的橹聲。在古時候,人們使用木制的長扁形器具橹來劃船,橹聲指的就是劃船時橹拍擊水面發出的聲音。
橹聲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櫓聲。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橹為例,古代常用的寫法有:鞴、檪、樐、蠔等。這些寫法在結構和部首上與橹類似,但是筆畫順序與現代寫法略有不同。
一些例句中可以使用橹聲這個詞:聽着橹聲,我仿佛置身于湖上,心情無比甯靜。劃船人的橹聲回蕩在山谷中,給大自然增添了一絲生機。
與橹聲相關的組詞有:橹闆、橹手、橹頭等。
與橹聲近義詞有:船聲、槳聲、劃水聲。
與橹聲反義詞沒有明确的對立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