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提珩 ”。謂用秤稱物,以平輕重。引申為抗衡。《管子·輕重乙》:“則是寡人之國,五分而不能操其二,是有萬乘之號而無千乘之用也,以是與天子提衡争秩於諸侯,為之有道乎?” 漢 桓寬 《鹽鐵論·論功》:“七國之時,皆據萬乘,南面稱王,提珩為敵國累世。” 唐 楊炯 《益州新都縣學碑》:“既而三河失統,九州之寳币不歸;四塞提衡,萬裡之長城繼作。”
(2).謂簡選官吏。《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公提衡惟允,一紀于茲。” 李善 注:“言選曹以材授官,似衡之平物,故取以喻焉。”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铨曹》:“吏部候人數滿百或二百,即引試,量書、判注拟,乃無被放者。故吏曹四時提衡,略無休暇。”
“提衡”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本義:指用秤稱物以平衡輕重,引申為抗衡、較量。
引申義:指選拔或考核官吏。
如需更深入的文獻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說文解字注》等工具書。
提衡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有着豐富的内涵和意義。拆分提衡的部首是手和行,總共有9個筆畫。
《提衡》一詞最早來源于《周禮》一書,它的本意是指在政治、儀式、儀表等方面對事物進行嚴格的衡量和評估。在繁體字中,提衡的寫法為「提橫」。
古時候提衡這個詞的寫法略有不同,它是「提平衡」的拆分,其中的「平」字部分采用了水旁和冰旁的意象,表示對權衡事物的穩定和平衡的追求。
1. 他以公正的心态提衡各種情況,做出了明智的決策。
2. 這個問題需要我們提衡多方面的因素,以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
提權衡(ti quan heng)
權衡、衡量、考量
偏頗、不權衡、不衡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