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铜鐎 ”。
关于“铜焦”的词义解释如下:
“铜焦”是“铜鐎”的异写形式,指古代一种铜制的炊具或军用品。其核心含义可通过以下两点概括:
形制与用途
铜鐎为盆状器具,下有三足,附有长柄,主要用于温羹或加热食物。在汉代至晋代时期盛行,兼具民用和军用功能。根据,军中亦用其炊饭和夜间巡更(类似“刁斗”),如唐代骆宾王《荡子从军赋》提及“铜焦夜不鸣”。
历史文献记载
该词在《汉语词典》《沪江在线词典》等工具书中被明确标注为“铜鐎”的异体写法,说明其属于古代汉语中的特定器物名称。
需注意,部分非权威来源(如)将“铜焦”解释为现代工业中的“铜焦炭”,但此说法缺乏古籍和权威词典支持,可能是对术语的误用或混淆。建议以历史文献和字典解释为准。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说文解字注》或汉代《释名》等古籍。
《铜焦》指的是炼铜时产生的焦炭。
该词的部首为「金」,总共有16个笔画。
「铜焦」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炼铜工艺。在古代,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金属,在冶炼铜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焦炭作为还原剂。因此,这种炼铜过程中所产生的焦炭就被称为「铜焦」。
「铜焦」的繁体字为「銅焦」。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铜焦」这个词的字形可能与现代稍有不同,但基本意义相同。
1. 这座冶炼厂每年能生产几万吨的铜焦。
2. 父亲告诉我,铸造铜器时需要使用铜焦来提高熔点。
铜矿、铜锈、铜器、焦炭等。
焦炭、炉渣、炉焦等。
铜、煤炭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