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冠巾的意思、冠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冠巾的解釋

(1).冠和巾。古代用以區别士和庶人。《釋名·釋首飾》:“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亦泛指頭巾。 唐 韓愈 《送僧澄觀》詩:“向風長歎不可見,我欲收斂加冠巾。” 明 高啟 《丁孝廉惠冠巾》詩:“知試山人服,冠巾遠寄重。”

(2).指官職。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二引 呂映薇 《簾鈎》詩:“ 嚴公 幕下憐才甚,三掛冠巾是也非。”

戴上帽子、頭巾。意謂僧人還俗或出仕。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七:“﹝ 杭 僧 思聰 ﹞挾琴遊 梁 ,日登中貴人之門,久之,遂還俗,為禦前使臣。方其将冠巾也, 蘇叔黨 因 浙 僧入都,送之詩曰:‘試誦《北山移》,為我招琴 聰 。’詩至,已無及矣。” 明 都穆 《都公譚纂》卷上:“僧 道衍 ,俗姓 姚氏 …… 應珍 通儒家書,兼多異術。 衍 盡得其傳,以才氣自負,欲返冠巾。”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冠巾”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區别,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冠與巾的統稱
    古代用以區分士人和庶人的頭飾:士人戴冠,庶人裹巾()。例如《釋名·釋首飾》提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後也泛指普通頭巾()。

  2. 代指官職或身份
    引申為官職象征,如清代袁枚詩句“三掛冠巾是也非”暗指辭官或仕途變動()。


二、宗教儀式

  1. 道教儀式
    指出家人正式成為道人的重要儀式,需在子孫廟中完成。新出家者需經曆三年苦行,經考核無過失後,由度師授予“冠巾”,又稱“小受戒”。此儀式旨在規範玄門秩序,并記錄于天曹案卷()。

  2. 僧人還俗或出仕
    在佛教語境中,指僧人戴上冠巾的行為,象征還俗或入仕,如宋代陸遊《老學庵筆記》記載僧人思聰“将冠巾”後還俗為官()。


三、其他用法

  1. 文學意象
    古詩詞中常以“冠巾”暗喻身份轉變或心境變化,如唐代韓愈“向風長歎不可見,我欲收斂加冠巾”,表達對世俗的回歸()。

“冠巾”既可指具體頭飾、官職,也有宗教儀式和身份轉變的象征意義,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如需更完整釋義,可查閱《釋名》《隨園詩話》等古籍或道教儀軌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冠巾

冠巾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冠和巾。

冠的部首是冖字旁,有一畫,表示頭頂;巾的部首是巾字旁,有三畫,表示布帛的一種。

冠巾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冠指的是古代官員或貴族所戴的頭飾,巾則是普通人所使用的頭巾。

在繁體字中,冠巾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冠巾」。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存在一些變化。有時候冠也可以寫作「冠兒」,巾則可以寫作「巾口」。這種變體寫法在古代文獻中常見。

一些例句中使用了冠巾這個詞:

1. 李白《上馮郎中集侍講水部有命赴京妻懷子不遑複封》詩句:清香寒礎紫

2. 在古代,冠巾代表了人的身份和地位。

組詞:冠軍、帽巾、冠毛、巾帼

近義詞:頭巾、頭飾、頭帶

反義詞:裸頭、光頭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