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圻鄂的意思、圻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圻鄂的解釋

亦作“ 圻堮 ”。謂雕琢的線紋,紋理。亦指痕迹或邊緣。《周禮·春官·典瑞》“瑑圭璋璧琮” 鄭玄 注引 漢 鄭衆 雲:“瑑,有圻鄂瑑起。” 漢 嚴遵 《道德指歸論·知不知》:“動無形矕,靜無圻堮。”《文選·枚乘<七發>》“徼墨廣博,觀望之有圻” 唐 李善 注:“言逐獸於燒田廣博之所,而觀望之有圻堮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圻鄂”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多用于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中。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引證與解析

  1. 文獻溯源:

    • 《周禮·春官·典瑞》中鄭玄注引漢代鄭衆觀點:“瑑,有圻鄂瑑起”,意為玉器雕刻紋路凸起形成的邊界或紋理。
    • 漢代嚴遵《道德指歸論·知不知》提到“靜無圻堮”,形容事物渾然一體、無雕琢痕迹的狀态。
  2. 構詞分析:

    • “圻”本義為地的邊際(如《說文解字》釋為“垠”),後引申為疆界、地域;“鄂”通“堮”,指邊際或突起部分。二者結合,強調物體表面或邊緣的紋理、界限。

三、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描述古代玉器、禮器上的雕紋,或哲學語境中表達“無迹可循”的概念(如“動無形矕,靜無圻堮”)。現代漢語中已罕見使用,常見于古籍注解或學術研究。


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周禮》相關注釋及漢代哲學著作。

網絡擴展解釋二

圻鄂:什麼意思

“圻鄂”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為“圍困”、“包圍”、“封鎖”等。

圻鄂:拆分部首和筆畫

根據《康熙字典》,圻鄂的部首為阜,筆畫數為15。

圻鄂:來源

《康熙字典》記載,圻鄂最早出現在《詩經·鄂》篇中。據考古學家的研究,鄂是一種古代戰國時期楚國使用的兵器,形似圓形的罩籠,用于包圍敵人。

圻鄂:繁體

在繁體字中,“圻鄂”保持了和簡體字相同的形狀和意義,沒有任何變化。

圻鄂: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康熙字典》,圻鄂的古漢字寫法如下:
圻:古漢語中表示“圍困”的意思,是由“囗”(圍牆)和“八”(圍住)組成。
鄂:古漢語中表示戰國時期楚國使用的兵器,是由“殳”(一種手持武器)和“隹”(鳥)組成,可能是為了表示此兵器的尖銳和兇猛。

圻鄂:例句

1. 敵軍被我軍圻鄂,無法脫身。
2. 由于洪水,城市被圻鄂,人們都無法外出。

圻鄂: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圻城(圍城)、圻牆(圍牆)、圻困(包圍困擾)。

近義詞:封鎖、包圍、困擾。

反義詞:解放、散開、解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