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本國利益,不惜犧牲别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縱容侵略者的政策。1938年,英、法兩國為使德國将侵略矛頭轉向蘇聯,于9月與德、意籤訂《慕尼黑協定》,強迫捷克斯洛伐克割讓蘇台德地區給德國,以換取英、法、德、意不侵犯捷其他領土的“保證”,結果助長了德國法6*西6*斯的侵略氣焰。德于次年侵占捷全境,并攻占波蘭等國,挑起第二次************。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慕尼黑政策漢語 快速查詢。
慕尼黑政策是國際關系領域的重要曆史概念,其核心含義與曆史背景如下:
一、基本定義 慕尼黑政策指通過妥協退讓來縱容侵略者的策略,特指1938年英法為避免戰争,強迫捷克斯洛伐克将蘇台德地區割讓給納粹德國的綏靖行為。該政策現已成為貶義詞,代指犧牲他國利益換取短暫和平的短視決策。
二、曆史背景與過程
三、曆史教訓 該政策暴露出三大問題:
四、現代引申含義 當代國際關系中,該詞用于警示對強權勢力的無原則妥協,例如:
※注:該政策與《慕尼黑協定》已成為國際關系學科經典案例,相關研究可參考《第二次世界大戰起源研究》等專著。
慕尼黑政策是指1938年9月30日在德國巴伐利亞州首府慕尼黑舉行的會談,其結果是英國、法國、意大利和德國四個國家籤署了一個協議,放棄捍衛捷克斯洛伐克的立場,同意德國吞并該國的邊境地區。
拆分部首和筆畫:
慕(心字旁,5筆)尼(密字旁,5筆)黑(黑字旁,12筆)政(攴字旁,7筆)策(竹字旁,12筆)。
來源:
《慕尼黑》一詞由地名“慕尼黑”和“政策”兩部分組成,代表了在慕尼黑舉行的政治協商。
繁體:
慕尼黑政策(慕尼黑政策)。
古時候漢字寫法:
慕尼黑政策。
例句:
這個國家的慕尼黑政策引發了全球關注。
我們不應該重複過去的慕尼黑政策錯誤。
組詞:
慕尼黑、政策。
近義詞:
慕尼黑協議、慕尼黑會議。
反義詞:
捍衛捷克斯洛伐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