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铜狄的意思、铜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铜狄的解释

《汉书·五行志下之上》:“史记 秦始皇 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五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 临洮 ……是岁 始皇 初并六国,反喜以为瑞,销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后因称“铜人”为“铜狄”。 唐 王勃 《乾元殿颂序》:“铜狄分形,肃严扃於左序。” 金 刘迎 《赠人》诗:“ 蓬莱 咫尺三万里,铜狄因循五百年。” ********* 《代洪开榜先生祝梁母邓太夫人八秩大庆》诗:“好待期颐觴咏日,重摩铜狄话沧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铜狄(tóng dí)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典故的专有名词,指代铜铸的狄人形象,特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铸造的铜人。《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铜铸的狄人像”,常与“金人”并称,象征秦代强权与民族融合的印记1E418。

从构词角度分析,“铜”指材质,“狄”为古代中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此处“金人”即铜狄,因秦汉时期“金”多指青铜材质。班固《西都赋》中“列钟虡于中庭,立金人于端闱”的记载,进一步佐证其作为宫廷礼器的文化属性1E418。

该词在文献中多具象征意义。《后汉书·方术传》载“或刻画效象,类物善变”,铜狄既体现古代铸造工艺的巅峰,又承载着“夷夏之辨”的政治隐喻。明代杨慎《升庵诗话》称“铜狄摩挲,感慨系之”,则赋予其岁月沧桑的文学意象1E418。

注:主要参考资料源自《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等权威典籍。

网络扩展解释

“铜狄”是古代对铜铸人像的称谓,特指秦始皇时期铸造的十二尊“金人”,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如下:

1.词源与基本释义

“铜狄”即“铜人”,亦称“金人”,源自《汉书·五行志》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有身着夷狄服饰的十二巨人现身临洮,被视为祥瑞。秦始皇遂下令收缴天下兵器,熔铸成十二尊铜人,以象征此异象。

2.历史背景与象征意义

3.文学与后世引用

铜狄在诗词中常作为历史沧桑的意象。例如:

4.其他关联信息

“铜狄”不仅是历史事件的产物,更承载了政治、文化及文学的多重意蕴。如需深入研究,可参考《汉书》《史记》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谤沮别宅兵役逼索鹁鸪英充广出爵出入神鬼疵国雌霓之诵猝尔灯火纺绸奉邀敷施甘鼠遘际阂富候送皇想驩迎解贡节毛集拢晶顶计务裾状下摆款学寡闻岿嶻兰阇凉斋脸庞轹籍流查秘省末学内犯排场切云冠秦公子秦岭劝赞赏光上下翻腾上源生死缘申意射虱事局势穷力竭说家克计朔野説则厮说锁匙天师艾猥险乌丝闲冶笑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