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裼袭的意思、裼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裼袭的解释

(1).古代礼服之制:袒外衣而露裼衣,且不尽覆其裘,谓之裼;不裼,谓之袭。盛礼以袭为敬;非盛礼以裼为敬。《礼记·表记》:“裼袭之不相因也,欲民之毋相瀆也。” 郑玄 注:“不相因者,以其或以裼为敬,或以袭为敬。礼盛者,以袭为敬,执玉6*龟之属也;礼不盛者,以裼为敬,受享是也。” 孔颖达 疏:“行礼之时,礼不盛者,则露见裼衣;礼盛之时,则重袭上服。是行礼初盛则袭衣,礼不盛则裼衣,是裼袭不相因也……其行礼之时,或初袭而后裼,或初裼而后袭。所以然者,欲使人民无相褻瀆使礼相变革也。” 唐 白居易 《沿革礼乐策》:“以玉帛俎豆为数,以周旋裼袭为容。” 明 归有光 《王天下有三重》:“至於冠、婚、丧祭、燕射、士相见之礼,可得而议也,所以周旋裼袭,升降俯仰者,圣人能议之而不能为之也。”

(2).指穿着礼服。《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他看了,连忙道‘请’。 安公子 早已裼袭而来。”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裼袭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裼袭"(xī xí)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礼制的复合词,主要用于描述古人在特定礼仪场合穿着礼服的方式,具体指代外衣(裘衣)的敞开(裼)与掩合(袭)两种状态。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分字释义

  1. 裼 (xī)

    指解开或敞开外衣(通常指罩在裘衣外面的裼衣或正服),露出里面的华丽裘毛。这是一种表示恭敬或展现服饰美感的礼仪动作,常见于行礼、见尊长等庄重场合。

    《汉语大词典》释:“裼,袒而有衣曰裼。”即袒露内裘但外罩单衣的状态。

  2. 袭 (xí)

    指将外衣掩合,完全覆盖住里面的裘衣。这种状态更为正式内敛,用于更严肃的仪式或表达含蓄之意。

    《礼记·玉藻》:“裘之裼也,见美也;服之袭也,充美也。”郑玄注:“充,犹覆也。”

二、复合词“裼袭”的涵义

“裼袭”作为整体概念,指根据礼仪需要交替使用“裼”与“袭”两种着装方式,体现古人“礼以饰情”的规范:

三、文献例证

  1. 《礼记·表记》:

    “裼袭之不相因也,欲民之毋相渎也。”

    (裼与袭不随意更换,是为使民众不轻慢礼仪。)

  2. 《仪礼·聘礼》:

    详细记载使者行聘时“裼裘”与“袭裘”的切换规则,如见主国国君需“裼”,正式授玉时则“袭”。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释“裼”为“袒开或敞开外衣”,释“袭”为“掩合外衣”,并收录“裼袭”词条,引《礼记》例证。

    (因古籍类辞书无稳定网络版本,建议查阅纸质版或权威数据库如“中国知网”《汉语大词典》电子版)

  2. 《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

    对“裼袭”的礼制背景与仪式实践有系统阐释,为研究核心文献。

    (可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或“国学大师”网站古籍库)

  3.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著)

    结合考古与文献,分析“裼袭”在周代服饰制度中的实践(见第三章)。

    (商务印书馆ISBN:9787100080970)


文化延伸

“裼袭”制度盛行于周代至汉代,是“礼乐文明”在服饰上的微观体现。其兴衰映射出古代社会结构变迁——随着礼制简化,裼袭之分渐模糊,但“文质相济”的理念仍影响后世审美。

网络扩展解释

“裼袭”是古代礼仪服饰制度中的术语,主要用于描述不同场合下外衣的穿着方式,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1. 裼(tì):指在非隆重场合,袒露外衣以显露出内层的裼衣(单层礼服),且不完全覆盖裘皮服饰。这种方式体现礼仪的轻松与亲和。
  2. 袭(xí):指在正式或庄重的礼仪场合,将外衣完全穿好,不显露裼衣,以示庄重与尊敬。

二、礼仪规范

三、其他含义

该词也可泛指“穿着礼服”的行为,但此用法较为少见。

补充说明

“裼袭”是古代礼制中的细节规范,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多见于研究传统服饰或礼仪的文献。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礼记》及汉代郑玄、唐代孔颖达的注疏。

别人正在浏览...

艾猳挨杂案头奥略哵哵鸟芭篱不防头乘间投隙厨饎篡夫萃恶带肚子得劲断峤发夹凤采鸾章干犯广播卫星地面站关系户国防大学猓然过甚其词含菁咀华涸思干虑洪炉换鹅手活套头巾冠禁微九阙具体劳动宽待焜上每每门卫明婳谜头莫二旁开羌管骎淫齐崭崭屈揖乳台石蘂署名朔风寺监太和汤太宗探综天敌蜕壳讬物寓兴望文生训完美无瑕微母闾县帅小除小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