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風爐。 唐 宋 時用來烹茶的器具。 唐 陸羽 《茶經·器》:“風罏,以銅鐵鑄之,如古鼎形。”一本作“ 風爐 ”。 宋 韓駒 《謝人送鳳團及建茶》詩:“白髮前朝舊史官,風罏煮茗暮江寒。” 宋 周文璞 《賞春》詩:“半酣更乞跳珠水,獨對風罏自煮茶。”參見“ 風爐 ”。
風罏(fēng lú)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指古代一種利用風力的小型爐具,主要用于溫酒、烹茶或焚香。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與功能兩方面解析:
「風」
指自然氣流,此處強調爐具借助風力燃燒的特性,區别于柴火爐或炭爐。《說文解字》釋「風」為「八風也」,引申為流動的空氣動力 。
「罏」
同「爐」,指盛火器具。《說文解字》注:「罏,籀文爐」,特指小口大腹的陶制或金屬制容器,用于溫物 。
風罏多用于文人雅士的茶事或酒事,其設計注重輕巧便攜,常見特征包括:
"風爐以銅鐵鑄之,如古鼎形……置墆㙞于其内,設三格。" 描述其形制與通風結構 。
提及「風罏」為書齋必備,用于冬日溫酒,凸顯其雅趣 。
今多寫作「風爐」,在茶道文化中延續使用,如日本茶道的「風爐」即源于此制。中國閩南地區仍稱炭火小爐為「風爐」,可見其語言活态傳承 。
參考資料
您查詢的“風罏”可能存在以下兩種情況:
可能為筆誤或混淆詞彙
根據搜索結果中的信息,“風飑(fēng biāo)”是一個氣象學術語,指突然的強風天氣現象,常伴隨雷暴、冰雹,并形成狹窄的飑線帶。其引申義可比喻威勢迅猛,如漢代班固《答賓戲》中“遊說之徒,風飑電激”即用此意象。
若确為“風罏”
“罏”一般指古代酒器或火爐(同“爐”),如“茶罏”“酒罏”。因此“風罏”字面可解作與風相關的爐具,但此詞在古籍和現代漢語中均非常見用法,可能為特定語境或方言中的生僻表述,需結合具體文獻進一步考證。
建議:若您需要更精準的解釋,請提供詞語出現的上下文或确認是否為“風飑”“風爐”等相近詞彙。
哀憤奧薉八威誖暴表演唱誠素褫削持贈愁輪匆猝膽大心小誕矜大早東幸豆腐漿豆薯恩宥赴蹈湯火感激涕零光光蕩蕩光國過曆過盞海山盟豪盜呵禁河心花源蹇谔之風澆汁袈裟幾棐酒色財氣蠲煩瀾清憐傷理育蠻為判死疲匮平氣欽愛請功乳舍散氣上凍山區神巫似水如魚書吏束杖桃花源梯附痛诋頭銜閑篇銜隙縣尊崤黾邪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