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心跳氣喘。形容極其恐懼。《漢書·司馬遷傳》:“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槍地,視徒隸則心惕息。” 顔師古 注:“惕,懼也。息,喘息也。” 唐 李紳 《卻到浙西》詩:“苛政尚存猶惕息,老人偷拜擁前舟。”《明史·韓雍傳》:“兩地鎮守宦官素驕恣,亦惕息無敢肆。” 無名氏 《康有為》:“ 康有為 高官厚祿之思想彌漫於腦筋,驟不可爬搔,而又惕息於戊戌之危機,奉數行之密詔,感泣至今,思得當以報於 漢 也。”
(2).指喘息。多以“不敢惕息”形容恐懼。 漢 揚雄 《長楊賦》:“﹝ 匈奴 ﹞二十餘年矣,尚不敢惕息。”《新唐書·辛雲京傳》:“ 回紇 恃舊勳,每入朝,所在暴鈔,至 太原 , 雲京 以戎狄待之,虜畏不敢惕息。”
惕息
惕息(tì xī)是古漢語詞彙,現多用于書面語,形容因極度恐懼而屏住呼吸、不敢喘息的狀态。其核心含義為“戰戰兢兢,提心吊膽”,強調心理上的高度緊張與行為上的極度克制。
字面拆解
二字組合後,指因畏懼而不敢正常呼吸,形容極度恐慌的心理狀态。
引申含義
例:“群臣震懾,惕息俯伏。”(《漢書·東方朔傳》)
《漢語大詞典》
惕息:恐懼得不敢喘息,形容惶恐至極。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第7卷第658頁。
《古代漢語詞典》
惕息:因恐懼而屏住呼吸,多形容臣子對君主的敬畏。
來源: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2002年版)第1473頁。
《辭源》
惕息:戰栗屏息,極言恐懼之狀。
來源:商務印書館《辭源》(修訂本,1983年)第1010頁。
“宗室豪傑皆人人惴恐,百姓惕息。”
描述百姓因嚴苛統治而恐懼屏息,凸顯社會高壓氛圍。
“徒車之所轥轹,步騎之所蹂若,人臣之所蹈藉,與其窮極倦谻,驚憚詟伏,不被創刃而死者,它它藉藉,填坑滿谷,掩平彌澤,草木鹹惕息。”
以草木拟人化“惕息”,渲染肅殺驚惶之境。
詞彙 | 核心差異 | 例句 |
---|---|---|
惕息 | 強調生理反應(屏息) | 百官惕息,莫敢正視。 |
戰栗 | 側重身體顫抖 | 心驚膽戰,手足戰栗。 |
惴惴 | 形容持續性的内心不安 | 惴惴然恐其不當意。 |
參考資料:
“惕息”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ì xī,通常用于形容極度恐懼或緊張的狀态,具體可從以下方面理解:
“惕息”多用于形容因恐懼導緻的生理與心理反應,常見于曆史文獻,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仍保留在書面語中。如需更多例句,可參考漢典等權威來源。
阿指白瑤便池觱篥不敢問津逋戶蠶命昌庭啜持黜位削地觸嗅欑布大皇倒屧打診翻茬幡麾風閨鳳臘鳏居詭貌浩穰豪宅藿蠋怙恃鹘眼湔祓绛宮柬埔寨角家解訓計功補過槿榮窘绌盧李馬酒明侯明喻捺蜻蜓拗體叛背弸彋批行泊地強種黔竈曲要驅走三浴三熏射圃十室九空霜髫說道樹栽子宿壇條記蝦姑仙人觀鮮壯小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