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心跳气喘。形容极其恐惧。《汉书·司马迁传》:“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 颜师古 注:“惕,惧也。息,喘息也。” 唐 李绅 《却到浙西》诗:“苛政尚存犹惕息,老人偷拜拥前舟。”《明史·韩雍传》:“两地镇守宦官素骄恣,亦惕息无敢肆。” 无名氏 《康有为》:“ 康有为 高官厚禄之思想弥漫於脑筋,骤不可爬搔,而又惕息於戊戌之危机,奉数行之密詔,感泣至今,思得当以报於 汉 也。”
(2).指喘息。多以“不敢惕息”形容恐惧。 汉 扬雄 《长杨赋》:“﹝ 匈奴 ﹞二十餘年矣,尚不敢惕息。”《新唐书·辛云京传》:“ 回紇 恃旧勋,每入朝,所在暴钞,至 太原 , 云京 以戎狄待之,虏畏不敢惕息。”
惕息
惕息(tì xī)是古汉语词汇,现多用于书面语,形容因极度恐惧而屏住呼吸、不敢喘息的状态。其核心含义为“战战兢兢,提心吊胆”,强调心理上的高度紧张与行为上的极度克制。
字面拆解
二字组合后,指因畏惧而不敢正常呼吸,形容极度恐慌的心理状态。
引申含义
例:“群臣震慑,惕息俯伏。”(《汉书·东方朔传》)
《汉语大词典》
惕息:恐惧得不敢喘息,形容惶恐至极。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第7卷第658页。
《古代汉语词典》
惕息:因恐惧而屏住呼吸,多形容臣子对君主的敬畏。
来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2002年版)第1473页。
《辞源》
惕息:战栗屏息,极言恐惧之状。
来源:商务印书馆《辞源》(修订本,1983年)第1010页。
“宗室豪杰皆人人惴恐,百姓惕息。”
描述百姓因严苛统治而恐惧屏息,凸显社会高压氛围。
“徒车之所轥轹,步骑之所蹂若,人臣之所蹈藉,与其穷极倦谻,惊惮詟伏,不被创刃而死者,它它藉藉,填坑满谷,掩平弥泽,草木咸惕息。”
以草木拟人化“惕息”,渲染肃杀惊惶之境。
词汇 | 核心差异 | 例句 |
---|---|---|
惕息 | 强调生理反应(屏息) | 百官惕息,莫敢正视。 |
战栗 | 侧重身体颤抖 | 心惊胆战,手足战栗。 |
惴惴 | 形容持续性的内心不安 | 惴惴然恐其不当意。 |
参考资料:
“惕息”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tì xī,通常用于形容极度恐惧或紧张的状态,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理解:
“惕息”多用于形容因恐惧导致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常见于历史文献,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但仍保留在书面语中。如需更多例句,可参考汉典等权威来源。
挨家按户表起蔽芾布教不斩眼彩舟骋光创举穿夜打呼噜淡妆浓抹垫料點染耋老鞮海風痹俯察浮荡伏法受诛公调瓜庐馆人顾私横抢武夺洪润虹申昏浊湔润金身进孰箕引裘随袴岔枯茎枯原兰陔落枕龙舌草路长逻辑错误眉目木皮岭内燕内谒牵羊七公请示穷酸深得人心石埭十骥守器水平线菽水承欢绥集损生团案妄求围木效颦韰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