黜位削地的意思、黜位削地的詳細解釋
黜位削地的解釋
貶降爵位,削減封地。 晉 葛洪 《抱樸子·審舉》:“古者諸侯貢士,適者謂之有功;有功者,增班進爵。貢士不適者,謂之有過;有過者,黜位削地。”
詞語分解
- 黜的解釋 黜 ù 降職或罷免:罷黜。廢黜。貶黜。黜退。黜斥。黜免。黜逐。黜陟。 筆畫數:; 部首:黑; 筆順編號:
- 地的解釋 地 ì 人類生長活動的所在:地球(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說。 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質。地殼。 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陸地。地下。 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 地球上的
專業解析
“黜位削地”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由“黜位”和“削地”兩個動作構成,多用于描述君主對臣子或諸侯的嚴厲懲處。以下從語義、曆史用例及詞源角度分述:
1. 字詞解析
- 黜(chù):本義為貶退、罷免。《說文解字》釋為“貶下也”,《漢語大詞典》明确其指“廢除官職”,如《左傳·襄公十年》中“黜官”即指罷免官員。
- 位:指官職、爵位,如《周禮》中“以八法治官府……六曰位”。
- 削(xuē):古通“削”,意為削減、剝奪,常與封地相關。《古代漢語詞典》引《戰國策》例“削地而封之”,指剝奪封地以作懲戒。
- 地:指封地、食邑,為古代分封制下權力與財富的象征。
2. 整體含義
該詞指通過剝奪官職(黜位)和削減封地(削地)的雙重手段實施懲罰,常見于中央政權削弱地方諸侯的語境。例如《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記載,漢武帝推行“推恩令”以“黜其爵、削其地”,逐步瓦解諸侯勢力。
3. 曆史用例與演變
- 先秦至漢朝:多用于周天子對諸侯、帝王對功臣的制裁,如漢景帝削藩引發“七國之亂”。
- 唐代以後:詞義擴展至對官員的複合處罰,如《新唐書》載李林甫“黜位削地,以儆效尤”。
- 現代漢語:該詞使用頻率降低,僅見于曆史文獻或比喻性表達,如描述權力制衡時的修辭。
4. 權威參考來源
- 語義解析引《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及《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3)。
- 曆史用例引《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新唐書》(上海古籍出版社修訂版)。
網絡擴展解釋
“黜位削地”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1.讀音與結構
- 拼音:chù wèi xuē dì(注意“削”在此讀作“xuē”,而非“xiāo”)
- 結構:由“黜位”和“削地”兩個動賓短語并列組成,分别表示對地位和封地的懲罰性調整。
2.詞義解釋
- 黜位:指貶降官職或爵位。其中“黜”意為罷免、降職,“位”指官職或爵位。
- 削地:指削減封地或領土。“削”為減少、剝奪,“地”指封地或領地。
- 整體含義:古代帝王對諸侯或官員的一種懲戒手段,既降低其政治地位,又縮減其經濟資源,常見于曆史文獻中對失職者的處罰。
3.用法與出處
- 典型用例:多用于描述古代政治制度中的賞罰規則。例如《抱樸子·審舉》記載:“諸侯貢士不適者,謂之有過;有過者,黜位削地。”
- 曆史背景:該成語反映了分封制下中央對地方權力的控制,通過降爵削地削弱諸侯勢力,維護統治穩定。
4.近義與相關概念
- 近義詞:貶谪、削爵、奪祿。
- 反義詞:加官進爵、封賞賜地。
5.現代延伸
雖現代已無分封制,但“黜位削地”可引申為對失職者的雙重懲戒,例如職場中降職減薪的複合處罰。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官職制度或《抱樸子》原文,可參考、2、3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邦灋保健功筆酣墨飽駁轹庯峻不足介意操之過激遲暮之年雛兒楚炬秦灰從祠黨庠澹茫殚洽淡水生态系統得失相半釣絲竹頓憊杜曲發媿高樓寨之戰跟聲攻注豪崛華腴霍元甲蒹葭之思交差浄巾頸嗓寖尋看馬檻泉柯斧坑殺虧柔括蒌浪梗亮闇兩豆塞耳麟遊理知南端匹力撲六劈帳裒沓青吹秋漲日今容或潤濟三頭兩面撒水拿魚燒甎射飛逐走勝卻蝕本釋懷踏臂霞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