觱篥的意思、觱篥的詳細解釋
觱篥的解釋
[the Tartar pipe] 古代的一種管樂器,形似喇叭,以蘆葦作嘴,以竹做管,吹出的聲音悲凄,羌人所吹,用以驚中國馬
客馳下,吹觱篥數聲。——明· 魏禧《大鐵椎傳》
詳細解釋
古簧管樂器名。以竹為管,管口插有蘆制哨子,有九孔。又稱“笳管”、“頭管”。本出 西域 龜茲 ,後傳入内地,為 隋 唐 燕樂及 唐 宋 教坊樂的重要樂器。 唐 劉商 《胡笳十八拍》第七拍:“ 龜茲 觱篥愁中聽, 碎葉 琵琶夜深怨。”《資治通鑒·唐憲宗元和元年》:“ 師道 時知 密州 事,好畫及觱篥。” 胡三省 注:“ 胡 人吹葭管,謂之觱篥。《樂府雜録》:觱篥,葭管也,卷蘆為頭,截竹為管,出於 胡 地。制法角音,九孔漏聲,五音。 唐 編入鹵簿,名為笳管;用之雅樂,以為雅管;六竅之制,則為鳳管。旋宮轉器,以應律者也。 杜佑 曰:觱篥,一名悲篥,出於 胡 中,其聲悲。 東夷 有以卷桃皮為之者。亦出 南蠻 。又《樂府雜録》曰:觱篥,本 龜茲 樂。” 清 俞蛟 《夢廠雜著·鄉曲枝辭下·蘆笙》:“初疑邊笳鳴, 晉陽 鐵騎來縱橫;又疑吹觱篥, 龜茲 舊樂多悽惻。”參閱《文獻通考·樂十一》。
詞語分解
- 觱的解釋 觱 ì 〔觱篥〕古代管樂器,形似喇叭,用竹做管,用蘆葦做嘴,亦作“觱栗”。 〔觱發〕風寒冷。 筆畫數:; 部首:角; 筆順編號:
- 篥的解釋 篥 ì 〔觱篥〕見“ 觱”。 筆畫數:; 部首:竹;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觱篥”(bì lì)是古代的一種簧管樂器,其詳細釋義如下:
1.基本定義與别名
- 名稱:又寫作“筚篥”“悲篥”或“笳管”。
- 結構:以竹制為主,管身開八孔(前七後一),管口插有蘆葦制的哨子,形似唢呐但更古樸。
2.曆史與起源
- 傳入時間:漢代從西域龜茲國(今新疆庫車、沙雅一帶)傳入中原。
- 文化地位:唐代廣泛用于宮廷和民間音樂,李颀《聽安萬善吹觱篥歌》等詩歌中均有記載,但今已失傳。
3.音色與用途
- 音色特點:悲涼高亢,適合表現邊塞、異域風情或哀婉情感。如詩中“傍鄰聞者多歎息”“飕飗寒星動”等句均體現其感染力。
- 樂曲類型:常演奏《折楊柳》《漁陽摻》等傳統曲目,兼具清麗與蒼涼風格。
4.文學與藝術關聯
- 唐代詩人李颀、魏禧等均以觱篥為題材創作,如“南山截竹為觱篥,此樂本自龜茲出”,成為西域文化交融的象征。
5.補充說明
- 發音:“觱”為生僻字,需注意讀音(bì,非“觱發”中的bì)。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演奏技法或相關詩歌背景,可參考《聽安萬善吹觱篥歌》全文及曆史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觱篥(bì lì)是一個古老的漢字,它的意思是指一種古代的樂器,也是現代的笙。讓我為您拆分它的部首和筆畫。 觱篥的部首是竹(⺮),它的筆畫數為22。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樂器,它的字形在繁體中保留了古漢字的寫法。例如,在繁體中,觱篥被寫作簧,表示它的音樂性質。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觱篥的字形類似于現在的簡體字。以下是觱篥一詞的例句:
1. 他在演奏中巧妙地運用了觱篥的音色。
2. 我正在學習如何吹奏觱篥。
觱篥這個詞沒有常見的組詞。然而,它在音樂領域中的地位相當重要,所以可以與其他樂器的名字結合起來形成新的組詞,例如“觱篥笙合奏”。
觱篥的近義詞可以是“笙”,因為它們都指代同一種樂器。
暫時我找不到關于觱篥的反義詞。如果我找到了,我将立即告訴您。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