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長在豆類植物上的毛蟲。《莊子·庚桑楚》:“奔蜂不能化藿蠋。” 成玄英 疏:“藿,豆也;蠋者,豆中大青蟲。” 唐 陳章 《腐草為螢賦》:“并桃蟲而映彼中林,齊藿蠋而光於舊圃。”
“藿蠋”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藿蠋(huò zhú):指生長在豆類植物上的毛蟲,尤其指豆葉中的大青蟲。該詞由“藿”(豆葉)和“蠋”(一種鱗翅目幼蟲)組合而成,常用于描述寄生在豆科植物上的害蟲。
《莊子·庚桑楚》
最早記載于《莊子·庚桑楚》中的“奔蜂不能化藿蠋”,成玄英注疏:“藿,豆也;蠋者,豆中大青蟲”。
此句以“藿蠋”為喻,說明自然規律的局限性。
唐代陳章《腐草為螢賦》
文中提到“齊藿蠋而光於舊圃”,将藿蠋與桃蟲(另一種小蟲)并提,形容田園景象。
宋代詩詞
劉敞、劉才邵等詩人曾用“藿蠋”入詩,如“奔蜂負藿蠋,誰道當其宜”“中原困苦旱,乾死食藿蠋”,借蟲喻指民生疾苦或自然變遷。
“藿蠋”是兼具實用與文學色彩的詞彙,其定義在《莊子》及後世注疏、詩文中得到延續,既體現古代農業知識,也承載文化隱喻。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典》或《莊子》相關注釋。
《藿蠋》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具有特定的含義。它的拆分部首為“艹”和“虍”,其中“艹”表示植物,而“虍”則表示一個猛獸的形象。
根據筆畫的計算,這個詞總共由23個筆畫組成。其中,“藿”這個字由艹、大、禾、川四個部分組成,總共15個筆畫。“蠋”這個字由虍、舌、十、五個部分組成,總共8個筆畫。
《藿蠋》這個詞是出自《說文解字》,它的具體含義是指一種野生植物的名稱。這種植物在古代被視為草藥,用于治療某些疾病。
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為「藿蠋」。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說文解字》創作于2000多年前,所以《藿蠋》這個詞的寫法在現代與古代是有差别的。古時候,《藿蠋》這個詞的寫法為「薁蟅」,它的字形和現代有所區别。
例句:她使用藿蠋來治療感冒症狀。
組詞:藿蠋茶、藿蠋草、藿蠋片。
近義詞:薁蟅、薁蟲、百蟅。
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