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方外士的意思、方外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方外士的解釋

即方外人。《南史·謝澹傳》:“帝以為 澹 方外士,不宜規矩繩之。” 明 袁宗道 《鄒翁壽序》:“翁固未嘗交方外士,無所得飱露飲液術也。”參見“ 方外人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方外士(fāng wài shì),漢語詞彙,指超然于世俗禮法之外的人,特指僧、道等出家修行之人。以下為詳細釋義:


一、基本釋義

  1. 字面含義

    “方外”指世俗禮法之外,“士”泛指人。合稱指脫離塵世束縛、不循常規禮法的修行者。

    例: “方外士,多指隱逸山林、不慕榮利之人。”

  2. 宗教指向

    特指佛教僧侶與道教道士,因其脫離家庭和社會常規秩序,追求出世修行。

    例: “寺中方外士,黃卷伴青燈。”


二、文化淵源

  1. 道家思想根源

    源自《莊子·大宗師》:“孔子曰:‘彼遊方之外者也,而丘遊方之内者也。’” 此處“方外”即超越世俗規矩的境界。

  2. 曆史演變

    魏晉南北朝後,“方外”逐漸成為僧道的代稱。如《宋書·謝靈運傳》:“方外士釋慧遠,高僧也。”


三、近義辨析


四、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20年。
  2.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2015年。
  3.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6年。

(注:因線上詞典版權限制,建議通過圖書館或官方平台查閱上述紙質/電子辭書獲取完整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

“方外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維度解析:


基本釋義

“方外士”指超脫世俗禮教約束、追求心靈自由的人,常與隱士、僧道等群體關聯。該詞由“方外”(遠離塵世)和“士”(有學識修養的人)組合而成,強調對世俗規範的疏離與精神境界的追求。


詞源與曆史用例

  1. 古籍記載

    • 《南史·謝澹傳》提到:“帝以為澹方外士,不宜規矩繩之。”意為皇帝認為謝澹是超脫世俗之人,不應以常規約束他。
    • 明代袁宗道在《鄒翁壽序》中寫道:“翁固未嘗交方外士”,說明鄒翁不與這類隱逸者交往。
  2. 相關成語
    “方外之士”為近義成語,特指僧道等出家人,如《晉書·阮籍傳》中“阮籍既方外之士,故不崇禮典”。


使用場景


與“方外人”的關聯

“方外士”與“方外人”含義相近,但前者更強調“士”的學識與修養,後者範圍更廣,可泛指所有超脫世俗者。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原文或不同語境下的用法,可參考《南史》《晉書》等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線上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百男八音疊奏悲歎比世車怠馬煩秤停丞掾舛忤垂統殚弊燈油得士弟男子侄惡貫滿盈二十五裡罵知縣燔黍擘豚官卑職小含經堂毫厘黑體吼疾化流黃靈魚嘩眩麾汗灰身貨輪節鄂經用進退損益救焚句矩駒馬控遏連番離垢六德六牲鸾發綿連藐姑鳴舷嫩蕊念詞潘輿品格繦緥齊纨人事善富上屆順手牽羊胎氣王嗣危阽賢書校刀手葉心系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