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軟弱貌。《後漢書·馬援傳》:“豈有知其無成,而但萎腇咋舌,叉手從族乎?” 李賢 注:“萎腇,耎弱也。”
“萎腇”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明确:
基本釋義
該詞表示軟弱、萎靡不振的狀态,常用來形容人或事物缺乏活力或力量。例如《後漢書·馬援傳》中提到“但萎腇咋舌”,即形容人因膽怯而不敢直言的狀态。
詞源與讀音
文獻用例
近義與辨析
“萎腇”主要用于描述人或事物的軟弱無力狀态,多見于古籍文獻,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如需引用,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并注意與相近詞彙的區分。
《萎腇》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花朵枯萎凋謝。
《萎腇》由兩個部首組成:草字頭和肉字旁。它的總筆畫數為14畫。
《萎腇》是一個現代漢字,沒有明确的古代來源。它的繁體形式為「蔚萎」。
由于《萎腇》是一個現代漢字,它在古代并沒有特定的寫法。
1. 那朵鮮豔的玫瑰花,因為缺水而漸漸萎腇了。
2. 冬天的寒冷天氣導緻了許多植物萎腇。
1. 萎謝:指花卉及植物因枯萎而凋謝。
2. 萎靡不振:形容人精神不振,無精打采。
3. 萎縮:指植物、器官等因失去水分或受到損傷而變小或變形。
1. 凋謝:指植物因草木枯萎或花朵凋零。
2. 枯萎:指植物由于營養不良、缺水或病害等原因而衰落。
盛開:指花朵張開,生機勃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