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說話聲調和緩。 朱自清 《給<一個兵和他的老婆>的作者--李健吾先生》:“咱們得作家們,說起話來,老是斯斯文文得,慢聲慢氣得;有得更是扭扭捏捏,怪聲怪氣得。” 馮金堂 《挖塘》:“ 義民 慢聲慢氣說:‘ 國哥 ,有哪些困難你提出來嘛。’”亦作“ 慢聲吞氣 ”、“ 慢聲慢語 ”。 吳組缃 《村居記事》:“他說話的時候,慢聲吞氣的,像賣弄似的不時夾些斯文字眼在裡面。” 管桦 《烙餅》:“有人臉上帶着極莊重的神情,用慢聲慢語商量的口氣說:‘我看吃餃子吧。’”
“慢聲慢氣”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學引用,可參考朱自清、吳組缃等作家的作品。
慢聲慢氣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意思是說話緩慢而溫和,态度溫柔遜和。形容人語調柔和,不急不躁,表現出有耐心和細緻的态度。
慢聲慢氣這個成語的部首是“欠”和“氣”,其中欠部表示“缺少”,氣部表示“氣息、情緒”。它的總筆畫數是12畫。
慢聲慢氣這個成語最早出自《世說新語·季氏》:“季氏将伐颛臾,孟子見孔子曰:‘丘何為此行?’曰:‘為報仇雪恥。’孟子曰:‘成人之美,不可間于人。白圭之玷,猶可磨也;人之善短,不可得而改也。’孔子曰:‘有是言也,食肉寝皮者,不可以快意也,惡斯行也!’孟子曰:‘德全者,恒慢聲慢氣,德缺者,恒急聲急氣。’”
慢聲慢氣(簡體)
慢聲慢氣 (simplified)
他對孩子說話總是慢聲慢氣,讓人感覺很溫和。
慢吞吞、慢吞肯、慢條斯理、慢騰騰、慢行、慢悠悠
溫和、緩慢、委婉
急促、激動、暴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