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筳篅 ”。古 楚 地人占卜的一種方法。《楚辭·離騷》:“索藑茅以筳篿兮,命 靈氛 為餘占之。” 王逸 注:“索,取也。藑茅,靈草也。筳,小折竹也。 楚 人名結草折竹以蔔曰篿。” 王夫之 通釋:“筳,折竹枝。篿,為蔔算也, 楚 人有此蔔法。取瓊茅為席,就上以筳蔔也。” 清 趙翼 《蘇州元妙觀登三層樓》詩:“周廊千步地,列肆百區廛。祝蔔筳篅集,遊觀履舄駢。”
“筳篿”是古代占卜方法的一種,由“筳”和“篿”二字組合而成,需結合兩者的含義綜合理解:
筳(tíng)
篿(tuán/zhuān)
“筳篿”整體含義
擴展知識:
成語“以筳撞锺”源自“筳”的細小特性,比喻以淺薄之力挑戰高深事物,如《漢書·東方朔傳》中“以筳撞鐘,豈能通其音聲?”()。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占卜文化,可參考《楚辭》相關注釋文獻。
《筳篿》是一個漢字詞語,一共由22個筆畫組成。它包含了兩個部首,分别是“⺮”(筆畫數4)和“⺶”(筆畫數9)。
《筳篿》的來源較為古老,它最早記載在《說文解字》一書中,但具體的來源和含義尚不明确。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為「箐籀」。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每個字的結構和形狀可能會有所不同。按照古代字典《康熙字典》的記載,「算」是由「⺮」和「木」兩個部首組成,而「春」是由「⺮」和「卯」兩個部首組成。
1. 他使用《筳篿》來記錄每天的心情和思考。
2. 書籍中的篿篾畫着豐富的圖案,給人以美的享受。
組詞:筳篿木、诪篿
近義詞:籌算、計策
反義詞:糊塗、迷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