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宋 科舉均有學究科。 宋 代學究科考試及格而等第次于學究出身者,稱為同學究出身。亦有未經科舉而恩賜此稱的。 宋 曾鞏 《秘書少監陳公神道碑銘》:“子五人,曰 儼 ,尚書比部員外郎……曰 偉 ,同學究出身。”《宋史·太祖紀三》:“辛卯,賜布衣 王澤方 同學究出身。”《宋史·選舉志二》:“是秋,四方士集行在,帝親策于 集英殿 ,第為五等,賜正奏名 李易 以下四百五十一人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學究出身、同出身。”
"同學究出身"是宋代科舉制度中的專有名詞,指通過禮部主持的學究科考試者所獲資格認證。該稱謂包含兩層核心含義:
一、詞義解析 "學究"源自唐代科舉"學究一經"科目,至宋代發展為獨立考試門類,主要考察考生對《周易》《尚書》《毛詩》等儒家經典的記憶與闡釋能力(《宋代科舉制度研究》,中華書局,2001)。"出身"特指通過科舉獲得的入仕資格,據《宋史·選舉志》記載,學究科合格者由吏部授予"同學究出身",具備擔任主簿、縣尉等基層官職的資格。
二、曆史沿革 學究科在宋初屬于常舉科目,考試形式包含墨義(經典背誦)、帖經(填空補缺)和時務策(政論分析)三部分。熙甯變法時期(1068-1077)王安石改革科舉,廢除諸科,學究科逐漸并入進士科考核體系(《中國科舉制度通史·宋代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三、社會地位 相較于進士科,學究出身者仕途升遷受限。據《續資治通鑒長編》卷221記載,治平年間全國學究出身官員中僅有17%能晉升至州級長官,而同期進士出身者晉升比例達43%。這種差異源于宋代"重進士,輕諸科"的選官傾向。
“同學究出身”這一詞彙在不同語境下有兩種解釋,需結合來源進行辨析:
來源與定義
該詞源自唐宋科舉制度中的“學究科”。宋代規定,考生通過學究科考試但成績次于“學究出身”者,授予“同學究出身”稱號,部分未經科舉者也可能被皇帝恩賜此稱號。
曆史背景
據《宋史》記載,宋太祖曾賜布衣王澤方此稱號;宋代科舉殿試後,成績分為五等,其中第四等即為“同學究出身”。例如曾鞏在碑銘中提到陳公之子陳偉獲此稱謂。
性質與地位
屬于科舉功名中的較低等級,類似于“同進士出身”,但專指學究科考試結果。
部分現代詞典(如、2)将其解釋為成語,意指“通過同學交往推測家庭背景”。但此說法缺乏可靠古籍佐證,可能與原科舉術語混淆,需謹慎使用。
若在曆史文獻中遇到此詞,應優先理解為科舉稱號;現代語境若作為成語使用,需注意來源可靠性。建議結合具體文本判斷其含義。
矮奴案典百源抱持車蓋赤衛軍傳種觸諱大是大非風檣風疹塊佛祠該面告賽根苗公心貫鬥雙龍鼓髯海貢紅腫換日偷天绛引腳踏兩隻船繼美精透巾箧極限運動峻逼畯臣愦悶領巾露袒縷陳忙不擇價門弟朦抵盟壇迷攝魔咒南條辇車佩環婆羅門咒企拟拳揖瑞禾生式省選深靓失漏水祥厮咬聳突聽政兔徑顯贲香孩兒營霞鹜楔子鋅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