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告彈劾。 明 海瑞 《告養病疏》:“臣二經論劾,衆口呶呶,臣尚執己為是,臣實見得是也。” 清 朱之瑜 《安南供役紀事》:“於是閣部、勳鎮、科道等官,交章論劾 之瑜 ‘偃蹇不奉朝命,無人臣禮’。”
“論劾”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論劾”指通過評議、論證的方式對某人或某事進行彈劾或指責,強調以事實為依據的檢舉行為。其中:
“論劾”是古代政治與司法體系中的重要行為,融合了評議與檢舉的雙重性質,需結合具體曆史背景理解其嚴肅性與規範性。
劾(hé)這個詞是漢字中的一個較為古老的字,拆分部首為力和卝,其中力表示力量、動作,而卝則表明這個字在古代漢字中的音節讀法。
劾的總筆畫數為11畫,在漢字中算是較為複雜的字。由于它包含了多個部首和筆畫,所以在書寫時需要較為細緻的注意每一個筆畫的書寫順序和筆法。
劾這個字最早出現于《周禮·春宗周官·秋官屍器人主儀》一文中,作為“譴責”、“指責”的意思。後來逐漸延伸為“彈劾”、“控告”等含義。在現代漢語中,劾仍然保留了這些意思,并常用于法律、政治、監察等領域。
劾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劾,字形有些微的變化,但整體結構和意義并沒有發生變化。繁體字在一些華人社區和傳統文化中仍然有重要的地位,它使得劾這個字對于使用繁體字的人們依然是一個熟悉且重要的部分。
古時候的漢字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劾在古代是以純傳統的方式書寫的。那時候的字形更加複雜,也有着更多的筆畫。隨着時間的推移,字形及書寫方式開始簡化,逐漸演變成了現代所使用的樣式。
劾這個詞在古代的文獻中也經常出現,在《左傳》、《尚書》等古代經典作品中都可以找到它的身影。例如:“凡敬德明功劾過罪人”(《孔子家語·臣節》),這句話表明了劾作為“彈劾”、“控告”的意思。
在組詞方面,劾可以與其他漢字組合成多個詞語,例如:“劾責”、“彈劾”、“劾政”等。這些詞語都與劾的本義有關,進一步強調了譴責、控告等含義。
劾的近義詞有“譴責”、“指責”等,這些詞語在表達上都具有一定的交叉,但在具體用法上可能有所差異。
劾的反義詞是“表彰”、“表揚”,這些詞語與劾的意思相反,強調表達肯定、贊揚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