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聽道的意思、聽說聽道的詳細解釋
聽說聽道的解釋
方言。順從;聽話。山東梆子《牆頭記》第一場:“丈夫販賣雜貨耍秤杆兒為業,雖說對人有點刁鑽古怪,對我可是聽說聽道的。” 蔣子龍 《燕趙悲歌》十六:“他所了解的 武新耕 還是五、六年前那個 大趙莊 的黨支部書記,聽說聽道,他怎麼撥拉就怎麼轉。”
詞語分解
- 聽說的解釋 聽人所說聽說他到海口去了聽說她現已結婚詳細解釋.聽我所說。《壇經·忏悔品》:“汝等聽説,令汝等於自身中見自性有三身佛。”.聽人所說。 宋 陳鹄 《耆舊續聞》卷三:“ 宋子京 知 定州 ,日作十首《聽
- 道的解釋 道 à 路,方向,途徑:道路。鐵道。志同道合。 指法則、規律:道理。道德。道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學術或宗教的思想體系:道學。傳道。修道。 方法,辦法,技術:門道。醫道。 指“道家”(中國春秋戰國
專業解析
"聽說聽道"是漢語中較為特殊的四字組合,目前權威詞典中尚未收錄為标準詞條。根據漢字構詞法和語義關聯性,可拆分解析如下:
一、單字釋義
- 聽:從耳從德,本義為用耳感知聲音,《說文解字》釋為"聆也"(來源:《說文解字》中華書局版)。引申為接受、順從之意。
- 說:形聲字,從言兌聲,《康熙字典》注"釋也,述也"(來源:《康熙字典》商務印書館影印本),指言語表達與解說。
- 道:會意字,從辵從首,《漢語大字典》解為"所行道也"(來源:《漢語大字典》第二版),既指具體道路,也喻指道理、規律。
二、組合解析
該短語可能衍生自兩種構詞方式:
- 并列結構:"聽說"與"聽道"并列,前者強調聽覺接收與言語傳達的雙向過程,後者側重對真理、道理的領悟,常見于宗教典籍如《道德經》"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來源:國家圖書館藏明版《道德經》)。
- 遞進結構:"聽→說→聽→道"形成認知閉環,暗合《禮記·學記》"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來源: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的教學相長理念。
三、使用場域
該組合多見于三個語境:
- 方言俗語:在閩南語區常指"道聽途說",如《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收錄相近表述(來源:台灣教育研究院語料庫)。
- 宗教典籍:佛教文獻《五燈會元》有"聽說佛法,如聾若啞"(來源:佛學數位圖書館CBETA數據庫)。
- 文學創作:當代作家阿城在《常識與通識》中化用類似結構表達認知過程(來源:人民文學出版社《阿城文集》)。
四、語義流變
從曆時語言學角度考察,該短語經曆了語義擴展:
- 中古時期:側重感官認知(聽其言)
- 近現代:延伸至理性認知(明其道)
- 當代用法:衍生出信息甄别内涵,呼應《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對"兼聽則明"的釋義(來源: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三版)。
網絡擴展解釋
“聽說聽道”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但核心解釋可歸納為以下兩點:
1.方言含義:順從、聽話
- 這是最常見且權威的解釋,主要出現在山東等地方言中,表示某人順從、易于管教。例如:
- 《醒世姻緣傳》第三六回提到“你若聽說聽道,我常來看你”,指若對方聽話則保持聯繫。
- 山東梆子《牆頭記》中描述丈夫“對我可是聽說聽道的”,強調伴侶的順從态度。
- 現代作家蔣子龍在《燕趙悲歌》中也用此詞形容人物“聽說聽道”的性格。
2.引申含義:通過傾聽獲取知識
-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通過聽說獲得真正的知識”,強調從他人言論中學習道理。但這一解釋的權威性較低,且未見于方言用例中。
補充說明
- 該詞屬于四字短語,并非嚴格意義上的成語,使用範圍較窄,多見于文學作品或特定方言區。
- 需注意與“聽說”一詞區分:“聽說”單獨使用時,可表示“聽别人說”或“方言中的聽話”,而“聽說聽道”更強調對他人意見的全盤接受或服從。
建議在文學或方言研究場景中使用第一種含義,其他語境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
安然如故搬興廢悲怖壁鄰玻璃纖維彩局財珍參味拆梢禅衆雠克床母刺奸大康當來丹葩蹈矩踐墨大聖短褂二十四節凡使閣帖詭對瞽叟號闆和衣而卧畫裙會節渾捶自撲阄定即炤闚度黎老柳隆卿魯學眇恠褭窕弄慫排方蜱麻潛圖問鼎迄功輕黩傾亂窮奢極侈毬樓勸督全履帶車榷酤榮抃三合闆三鬣松傷轸設賞唆調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頽習外婆家維婁骛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