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淳化秘閣法帖》的簡稱。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三:“ 太宗 留意字書。 淳化 中,嘗出内府及士大夫家所藏 漢 晉 以下古帖,集為十卷,刻石於祕閣,世傳為《閣帖》是也。” 明 陶宗儀 《辍耕錄·評帖》:“ 劉後村 先生雲:《閣帖》為祖,《絳帖》次之,《臨江》又次之,《潭》又次之。” 清 袁枚 《隨園隨筆·不符》有篇名《關壯繆之死三國志與閣帖不符》。
閣帖是中國書法史上重要的法帖總稱,特指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趙光義命翰林侍書王著主持編纂的《淳化秘閣法帖》。該帖共十卷,收錄了先秦至隋唐百餘位書法家的419件作品,包含篆、隸、楷、行、草諸體,是現存最早的系統性書法刻帖集。因其原石藏于北宋宮廷秘閣,故得名“閣帖”。
該法帖以“摹刻精良、選本珍稀”著稱,現存最早的版本為上海博物館藏《淳化閣帖》南宋拓本(第四、六、七、八卷)。其内容包含帝王名臣法書(卷一)、魏晉名家手迹(卷二至卷七)及唐宋書家作品(卷八至卷十),其中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作品占比近半,成為後世研究二王書法體系的核心文獻。曆代衍生出《大觀帖》《绛帖》等數十種翻刻本,形成獨特的“帖學”傳統,對元明清書法發展産生深遠影響。
“閣帖”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曆史背景
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趙光義命翰林侍書王著将内府所藏漢晉至唐代名家書法墨迹編次為十卷,摹刻于棗木闆上,拓印成冊,藏于秘閣(皇家藏書機構),故稱《淳化秘閣法帖》。這是中國曆史上首部官方編纂的書法叢帖,對後世影響深遠。
内容與地位
收錄了張芝、鐘繇、王羲之、王獻之等百餘位書法家的作品,被後世譽為“法帖之祖”。明代陶宗儀評價:“《閣帖》為祖,《绛帖》次之,《臨江》又次之,《潭》又次之。”
在部分語境中,“閣帖”也指文人雅士在閣樓或書房中留下的文稿、字畫,象征其文化修養與才華。例如:“他的書房挂滿閣帖,盡顯文人風雅。”不過這一用法相對少見,更多見于文學性描述。
擴展說明
白眼香簸籮澄意趁浪丹氣打診敦敦堕馬犯惡赗賜風言影語佛蘭西高傲自大臯落冠蓋相望過去褐蓋賀啓曷為鹪鹩心诘窮譏谏鞠兇開裆褲看殺埳蛙老死不相往來落頭戀本犂生骍角録本慢聲慢語貿貿梅花疊冥慶默釣凝澄跑馬樓骈植乾律遷渝傾頽日傭人如圭如璋尚白殺喳生産手段聲家石林壽衣水澇數值亭亭玉立萬古長存位子吾愛無塵子絃外音嘯父隙難